都说小学生课程40分钟已是足够长,否则孩子们坐不住。
从我们的几次活动来看,几乎不存在这样的规律。不管是财商启蒙还是编程启蒙,几乎每次一个半小时过后,小朋友们仍然意犹未尽,嫌时间短了(对不起,我们打断了你们。以后跟爸妈商量好,后面的时间还可以交给我们吗?如果可以,我们坚决不打断。)
这样的课程设计,对课程(或是活动)道具的选取是挑战;最挑战的是作为观察者的老师,如何保持合适的参与度,才能保护好小朋友的好奇心和专注度,又能让他们从中得到真正的学习和锻炼。
关于课前的统一讲解和课后总结的把握更是最考验对儿童认知的把握。如何让他们乐于总结,乐于倾听玩伴的分享,从玩伴的总结中学习;并由此养成善总结、善倾听、善学习的习惯,这种兼具个性又统筹共性的环节是主持课堂的关键,如何做到画龙点睛而非画蛇添足是儿童教育的艺术。
组织更灵活的方式,让孩子们乐在其中不被打扰却能获得必要的点拨,激发孩子们自然的沟通与倾听。这些应是教育的宗旨。
现在通行的教育强调规则,却无形中造成了他们大多数人认知中不能理解的矛盾:自己想发表意见的时候,被打断并妄加评论;却被要求认真听别人的,保持安静。
在他们专注投入的时候告诉他们必须结束,却反过来又要求他们一定要坚持多长时间。
这些困惑最后的答案或是强权与暴力。
只有极小一部分人恰好合拍,还有极小的一部分人家庭教育力量强大可以补充,或做出适应性的调整。虽然这是两部分,可怜结果仍然是极小部分,他们可以开心的长大,内心充盈的过一生……
孩子到底是应该被尊重,从而彼此尊重;还是应该被不顾感受,被单方面要求遵守规则,遵从权威,反过来又被要求专注、创新?
教育到底是相互尊重,还是强调管理和规矩,其中的度如何把握,是我们需要要做到的,不管困难有多少。
这样的课程设计现阶段必然只服务小众,我们几乎做到一对一的尊重和指导,包括跟家长的深层沟通,和后期定制导师的链接都需要内心真正的尊重和对课程活动用心探索。
只有“革命”成功,才能惠及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