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耕
投笔从戎
《后汉书·班超传》
【原文】
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班超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今译】
班超,是东汉初年,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是著名史学家班彪的小儿子,他的哥哥便是《汉书》的作者班固。
班固是东汉初年历史学家,他用了20多年时间编成《汉书》。
永平五年(公元62年),班超的哥哥班固被朝廷征召任校书郎,班超与母亲随同前往洛阳。
年轻的时候,班超家里贫穷,经常受雇为官家抄书以维持生活。
抄得久了,劳苦不堪。
一次, 曾放下笔,停止抄书,感叹地说:“男子汉大丈夫没别的壮志、筹划,还应该效仿出使西域、平定楼兰的傅介子,和出使西部各国的张骞一样,立功边疆,取得封侯,怎么能老是与笔、砚打交道,在笔墨台中讨生活呢?”
旁边的人都取笑他(左右皆笑之)。
班超说:“你们这些目光短浅的庸人,哪能理解壮士的志向?”
【赏析】
“笔耕”、“投笔从戎”
班超(公元32 ~102),字仲升,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人,少时家贫,经常给官府抄写公文,以帮人抄写文稿得到一些收入补贴家用。
一天,他掷笔,扔下笔叹息道:“男子汉大丈夫处世应立功封侯,怎么能安于长久地靠写文章生活,老是笔耕呢!”
公元73年,汉明帝命窦固帅军攻打匈奴,班超随军北征, 从此以后,班超便“投笔从戎”成为一名武将,奋战在西部边陲,保卫祖国的安全。
后来,班超被派出使西域,为促进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付出毕生的时间和精力,贡献了毕生的力量,他在西域三十多年,直到公元101年,年届七旬的班超才从西部边陲回到洛阳,因年老回国,在召回京都洛阳不久便离开了人世。
至今,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扔然激励着有志从军报国的年轻人。
戎:军队、军士的代称。
“投笔从戎”喻指弃文从武 lay aside the pen and join the army. 它启示我们,要找准自己的方向,在最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地方洒汗、耕耘。
适时地调整人生方向,不是意志不定,而是一种积极的突围。不满意在旧领域的有限成绩,想突破自己,登上新的高度,这是真正积极的人生观。
后用“笔耕”指以文字工作代替耕种来维持生活。
“笔耕”从事文字工作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