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文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二】译文
佛继续讲道:“再者,须菩提,菩萨修行佛法,应该是无所执著,以不执著的心态来施行布施。也就是说布施而离开布施相,不要执著于声音、香气、味道、触觉、意识而行布施。须菩提,菩萨应该这样布施,即不执著于表相的布施。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菩萨能不执著于表相做布施,那么,他所得到的福德就大得不可思量。须菩提,你意下如何?单是东方的虚空有多大?你能思量得出来吗?”
须菩提回答:“不可思量,世尊。”
佛又说:“须菩提,南方、西方、北方、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及上下方的虚空广阔,你能思量出有多大吗?”
须菩提回答:“不可思量,世尊。”
佛说:“须菩提,菩萨不执著于表相做布施,他的福德也像这样大得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就应该是这样不执著于诸相,自然能令妄心不起,真正安住于清净的菩提心。”
【三】解读
1、心如何住?
释迦摩尼佛先是回答了“如何降伏其心”的问题,方法也就是令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样也就妄心消除,本心清静。如此也就回答了“心云何住”的问题,答案也就是心无所住。
这样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都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灭度了一切众生相,本心也就无所染著。
2、布施的含义?
个人与外界在相互作用影响着,因果律也就是对于这种相互作用的描述,因果律是说个人对外界的所作所为最终还会再作用到自己身上。因此如果能够去往外有较好的作用,也就是在布施。
具体细分也就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财布施是指给予别人物质,法布施是指给予别人智慧,无畏布施是指给予别人平静或勇敢。如果能够带着布施的心,也就是可以一直去对外有较好的影响。
3、不住相布施?
因为降服妄心是要灭度一切众生,是要心无所住,所以也应该如此来看待佛法和布施,也就是不住佛法相,不住布施相。也就是我们在修行佛法,但是并不执住佛法,我们在对外布施,但是并不执住布施。
释迦摩尼佛也就在这里告诉弟子,心要如何住呢?答案也就是心要不住相布施,也就同时强调了布施以及不住相。
注:文章只是个人的学习笔记,多有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