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阅读笔记提到对信息预处理的两种方法:用自己的话记笔记、给笔记打上标签。今天呈现的是第三种方法——通过回顾持续刺激。
What——通过回顾持续刺激指的是什么?
通过回顾持续刺激指的是通过不断回看过去的笔记,让大脑持续接受过去所记的笔记的刺激。
Why——为什么要通过回顾持续刺激?
作者在文章中提到的原话:知识不是商品,记下来并不等于“拥有”了它。而通过回顾持续刺激的好处在于:
1.对抗遗忘曲线。帮你想起曾经的笔记。
2.推动知识内化。让记过的知识属于你。
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形成更加深度的理解,能够熟练应用,方便随时调用。
“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
知识内化的过程比较抽象,过程看不见摸不着,但可以看到一些变化在发生:
1.去肥增瘦,知识结构在不断优化。
回顾笔记,也像是思维上的“锻炼”,形成“肌肉”。
2.发展新知,知识链接不断增加。
3.影响现实,把笔记的知识用起来。
除此之外,也不用过分严肃,常常回顾,也是和过去的自己相遇,把它当成充满机会的发现之旅吧!——
比如情绪不好时,回顾过去的小确幸,把自己从负面情绪的漩涡里拉出来。
比如过度劳累时,可以回顾优美的诗句、文字,让自己放松下来,重新看见这个世界的有趣和美好。
比如在一个寻常日子,漫无目的,随机回顾,看看过往的自己记录过什么,想过什么,对什么在意,又对什么念念不忘。和自己安静地待在一起,听听自己的心声。
How——怎样实现更好的回顾?
步骤一:投入时间
1.每次记录时回顾,重要的熟悉上下文。
记新笔记时,可以回看之前的几条笔记。
2.每日或间隔一日回顾,重要的是持续不断。
3.以周/月为单位回顾,重要的是发现连接。
步骤二:同步思考
长期的教育模式,潜移默化让我们习惯了“背诵答案”。忽略了自己的思考。在回顾时,同时启动思考,可以尝试着问问自己以下的问题,启发思考:
1.这条笔记和我最近遇到的什么问题有关?
2.对于这条笔记,我可以补充什么新实践或者新思考?
3.这条笔记和其他的哪条笔记有关系?
(此处作者引用了蔡钰老师的说法,所谓信息增量,其实来自不同信息之间的关系,而所谓关系不外乎这么几种形式:①差异;②变化;③冲突;④呼应;⑤互补;⑥联动。下次回顾笔记时不妨顺着这些形式,找找不同信息之间的关系,说不定会有新的发现。)
不要把回顾当成任务,而尝试着将它当成一个机会——可以带着你的新问题、新经验、新认知启动新一轮的思考,达成“滚雪球”式的进步。
步骤三:保持互动
和笔记保持互动的方法,常见的有:增加、删除、改写。
①增加。
可以扩充更加深入的信息、有价值的思考,或者是丰富背景资料等。让信息更加全面完整,或者更加深入深刻。
还可以给信息带上更多的标签。建立连接,丰富我们的知识网络。
②删除。
过时,或者大概率不会用到的笔记,请大胆删除。好处是:减少混乱度;提升效率,有了取舍,可以将我们的注意力、精力聚焦在真正有意义、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上。
③改写。
参考信息预处理的方法1——用自己的话记笔记。让自己加入思考,用更适合自己的语言方式,将笔记呈现和记忆下来。
小结:
在应用篇,两位作者一共呈现了三种信息预处理的方式,分别是:
1.用自己的话记笔记;
2.将笔记打上标签;
3.通过回顾持续刺激。
我们要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取用。
我梳理了大概的结构和轮廓。书中作者也提供了更多、更丰富的例子,描述也更加详细。期待您和我一起看看原书,拥有自己的领悟和感悟。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