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来自外界的评价(3):主观与客观

大家好!

在昨天的文章中,我和大家探讨了关于“扩大评价来源”的话题,这应该是我们对于评价的基本态度,也是得到客观性评价的必要前提条件,其终极目标在于能够让自己不断提升。

今天我们继续趁热打铁,看看在我们收集到评价之后,如何对这些评价进行辨别,并根据辨别结果,采用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从评价的动机来看,评价可以分为客观和主观的;而从评价的性质来看,有些评价是正面的,有些评价则是负面的。

我将分两篇文章进行分别阐述。

拥抱客观评价

与主观评价相比,客观评价具有较大的真实性,因而也具有更高的参考价值。对于客观评价,我们也需要珍视和重视,尽可能不要让这样的评价随风消逝。

客观评价有以下两大好处:

1.  引导我们走向高效的正途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当我们深入到事务本身时,有时候很难看到自己的一些短板或缺失,往往需要由“置身事外”的第三方进行提醒,或者从第三方的客观评价中发现问题。

这样的评价对我们非常有用,因为当我们深陷于具体事务,并在去往deadline的征途上努力奋斗时,是完全无法做到细致入微和全局考量完全兼顾的,即使我们的经验再丰富,工作态度再严谨。

这个时候,这些评价对于我们便是一种善意的提醒,也是一种善意的驱动,降低远离正途的可能性。

2.  帮助我们扩展思路

在现实生活中,能够以较为全面的态度看待事物的人并不多,这也并不奇怪,因为在当前职场中,很多专业和领域都在不断进行细分,很多人仅仅会关注于自己所在的行业和领域,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中进行不断的摸爬滚打。

在我们所接受到的评价中,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这样的出发点,很多人会从个人的角度抛出自己的评价,比如过往的经历和积累的经验。

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需要持抵制的心态,因为在其所在的思考平面上,这些评价是还客观的。

当我们正视这样的评价时,会发现更为多元的思考方向,这样的多元性不仅能扩展我们的思路,更能让我们觉得有趣和好奇,并吸引我们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如何判断评价是否客观?

要判断一个评价是否客观,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 先从了解自己开始

“了解自己”看似简单,其实并不容易,有不少人并不了解自己。

如果将“了解自己”作为自己的目标,那么要实现这一目标,一定是渐进式的。在一开始,我们只能是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状态,但树木是可以不断“种植”的,不需要一口气吃成一个胖子,这也是不现实的。

“了解自己”其实是人生路上的必要修行,之所以说是修行,就在于其困难程度,没有经历过一些事情,没有用心修行过,是没有办法真正了解自己的。

既然是修行,我们就要接受道路上的重重考验,在不断解决和应对问题的过程中找到自己,并重新认识自己。

2. 针对同一个维度,收集其他来源的评价

当我们尚未达到完全了解自己的境界时,我们是难以分辨一些评价的,这时我们可以采用“对比”的方式,即针对同一个维度,主动寻求更多人的评价,然后进行客观的比较。

当绝大多数人的评价是相同的,才可以认为是客观的。

当然,这里的更多人一定不是同一平台的,因为同一平台的人往往会有局限性较强,也会更为趋同,所以其参考意义并不大。

从数据分析的角度,这些数据也就是“重复数据”。

在上一篇中,我之所以强调要扩大评价来源就是这个原因,当我们得到的评价不再限定在一个小的圈子时,我们也能收获到不同维度、不同观点的评价,也能更为全面地了解自己。

第一时间消化客观评价

对于客观的评价,我们可以将此作为一种很好的学习和提升途径,我们不妨记录下来,对其进行总结,并尝试应用到我们的日常工作中进行实践,从而让自己不断提升,实现更为全面的发展。

如果我们在得到评价时,没有第一时间进行消化的话,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评价最终会被更多的冗余信息所淹没,这是对于评价的极大浪费。

最简单的方式是,做一张Excel管理表,将我们日常遇到的评价全部记录在案,然后对每一个评价赋予一定的属性和状态。

其中,属性就是我们区分评价的维度,如客观与不客观、正面与负面,状态则是我们日常的跟踪表,比如已应用、未应用和确认中等,这样确保每一个评价都处于全流程的自我管理中。

应对不客观的评价

俗话说得好,“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在我们的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的职场生涯中,我们不可能做到完完美美,总会犯一些错误,也会有一些过失。

对于这些错误或者过失,绝大多数人都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第一时间去进行改正,从而避免这些错误或过失在未来卷土重来。

但有的时候,我们会因为这些错误或过失而收到一些评价,这些评价会产生放大效应,或者说将其迁移到其他维度上,这就是一种不客观的评价,其内部一定是有动机的。

不客观的评价有很多种,这只是其中之一。

按照我的经验,不客观的评价主要有以下两大原因:

第一种原因是,抛出评价的一方自身并没有能够做出客观评价的能力,对于事物的看法本身也是残缺,并有失偏颇的,这个时候往往会按照自己的喜好来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自然是不客观的。

第二种原因是,抛出评价的一方因为自己的私利而做的混淆视听的评价,这样的评价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但一定是不真实的。

要应对不客观的评价,其实也非常简单,除了上文中所说的了解自己和寻求更多评价外,还需要了解提出评价的人是怎样的,其过去一贯的作风是怎样的,综合这三个方面的考量,我相信必然能见分晓。

在明天的文章中,我将就正面和负面的维度进行展开。敬请期待!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