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上班路上,苏佳跟我说,我看你的文章的时候,总会在脑海中浮现出你的音容笑貌,等我见到你的时候,我就知道这就是你。了解你不需要见到你的真人,看你的文章就够了。
我听了这话很高兴,感觉这是对我的赞美,赞美我写的文章写的好,人也长得帅,毕竟文如其人。
于是我跟我的这个小迷弟侃侃而谈。
然后我们就谈到了方言。
如何谈到的呢?
他说,古人说话之乎者也,好像跟现代人发音不一样。
我说古人说话跟写文章其实不一样。古人的文章之乎者也,说话应该跟咱们一样口语化,你要是骂人的时候还说一句“彼之娘”,被骂的人听不懂怎么办?苏佳表示很有道理。
慢慢的就从古人今人说话发音讨论,讨论到古人今人的说话以及写文章的方式的发展历程上,慢慢就讨论到了当今各地全国各地的方言。
我说全国各地的方言,与各地的山水、民俗,历史息息相关,很能体现这个地方的特点。这个特点就是各地人民在世人心中的形象。比如说山东人豪爽,如何豪爽?从山东人说话大嗓门,发音不卷舌就能体现出来。不卷舌恰恰说明了山东人不喜欢弯弯绕绕,喜欢直来直去。大嗓门那是因为有海一样的胸怀,辽阔宽广。山东人多朴实无华,比较靠谱,那是因为山东有泰山,自古封禅之地,并且自春秋战国以来,孔孟之乡,重礼仪,重承诺,所以山东人敦厚,一诺千金。这些都是世人给山东人的标签,而这些从山东人的言谈举止就能体现出来,从带着大葱蘸酱味儿的方言中也能体现出来。
我又举了几个例子,比如说,北京话,儿化音很重,尤其老北京人,腔调中带有北京百年历史留下的味道,仿佛有一点慵懒,还有点不将就,还有点调侃,还有点市井的油滑,总之,从一个人的话音中能听出很多。再比如,天津话,你听着就不自学想笑,那种天津人的幽默仿佛已经融入了血脉中,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贼有意思。
听我这么一顿扯,我的这个小迷弟已经招架不住了,连忙问我,那么听内蒙方言呢?你能听出啥来?
我愣了一下,我说我没听过内蒙方言。
你没听过吗?我哥老说方言啊,我也说啊。
我说你们不是说你们老家山西的,说的话跟山西话有点像吗?
苏佳说,是吗?我们那边也这么说……
我心想我还真没注意能从他们方言听出啥来,主要他么完全听不懂。这怎么回复他?
我沉吟片刻,缓缓说道,这么说吧,从你们的方言中,我能听出来,你们都是来自于一个偏远的地方……
(不偏远我能听不懂吗?我不知道四子王旗在啥地方,不过听说还得翻过大青山,那肯定很偏远,我这么说肯定没错。)
我的小迷弟顿时哽住了,不知道话该怎么接了……
我也适时的打住了话语,留给他思考人生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