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398天
原文阅读:
17.2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讲解:
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才相距甚远。”
启发思考:
“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几乎妇孺皆知。在《三字经》中最开头,紧跟着“人之初,性本善”。
前边学过,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就是说弟子们很少听到孔子谈论“性”与“天道”的话题。“性相近”的意思是说,人的本性、本质都差不多。和后世儒家不同,孔子不讲性善、性恶,而是强调仁和仁心,并以礼归仁。孟子讲性善,荀子讲性恶,告子讲性不善不恶,还有其他各种说法,都和孔子讲的不同。
这个“习”字,是指生活风俗和习惯,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的日常濡染,会对人产生深刻的影响,不同的生活环境会使人表现出巨大的差别。日常习于何种生活目标、生活理想、生活方式,一个人就很可能会成为某种类型的人。
这正是“孟母三迁”故事源远流长所反映的内涵,也是“近朱者赤,近墨者墨”所描述的规律。“习相远”,强调了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特别是一起生活的人群的思想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对身在其中之人会产生重要影响。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和理论也证实,一个人的行为表现会受到他人的影响。在人际交往中,人与人的不同关系会构建出不同的行为表现。如果你对他人赋予强烈的期待,那么别人就会朝着你希望的方向发展。这种现象被称为期待效应。就是说,一个人期待什么,就可能会得到什么。
这种现象也被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其实是一个希腊神话中国王的名字,这个国王对凡间的女子都不感兴趣,却爱上了自己精心创造的少女雕像。没想到,女神维纳斯被皮格马利翁的执着所感动,赋予了这座雕像生命。皮格马利翁美梦终于成真,娶了这位美女为妻。
关于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最著名的研究,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所做的一次心理实验。他们来到一个学校来做调查,告诉老师,他们发现了其中的18名学生智商更高。其实这18名学生只是他们随便乱选的,谁知道后来这些学生确实成绩上升了,而且越来越优秀。正是因为老师们认为他们是天才,所以课堂上更加关照他们,释放了“你很优秀”的信息,而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学生果然学习更加卖力,表现得越来越优秀。这就是现实生活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心理学家认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在人际关系中普遍存在。著名的心理学家朱瑟琳·乔塞尔森在《皮格马利翁效应》一书中,通过深入的研究,阐释了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以及人们如何创造着彼此关系。
简单地说,因为人们会创造幻想,会按照自己的需要幻想他人的形象,所以当人们与别人相处的过程中,别人对我们的幻想作出反应,我们也成为别人的幻想,对他们的诱导作出反应。
每个人就像剧场里的导演,以往的经验、现在的需求和对未来的期待,形成了每个人不同的剧本,人们把自己期待的角色投射到了别人身上,然后挑选合适的人出演自己剧中的角色,也接受别人的邀请扮演他们需要的角色。我们在跟人的相互作用中创造自己,也创造彼此的关系。
可见,每个人都像皮格马利翁一样,在无意识中创造着别人,然后用自己构建出来的方式去感受别人,别人也在创造我们,人与人的关系是彼此协商共同创造的。
当然,没有一段关系是完全顺应一个人的需要发展的,双方都有责任和影响力,它是彼此共同协商产生的。当我们明白了这些规律,可能比较理想的状态是,在与别人交往中,保持更清醒的反思意识,不断审视自己的内心需求,发现对方的真实需求,在相互创造的过程中,找到自己和他人的助力,构建更好的自己和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