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站内加热炉进口温度40℃,出口温度50℃,一次进口压力0.3Mpa,二次井口压力1Mpa,三项分离器油水室液位保持在50-150cm……”正在庆一联合站巡检的吴小玲说起站里的运行情况如数家珍。
而在几个月前,吴小玲还是一名医护人员,从一身白衣换成一套红装,原本是医护行业里老师傅的她,突然就变成了采油岗位上的新徒弟,转岗对她来说,一切不懂,从头开始,转变的不只是岗位,还有心态。
刚到站上时,三项分离器、沉降罐、外输泵这些设备在她眼中不仅复杂还让她产生了一点恐惧,“我生怕自己操作不当,给大家带来麻烦”,回想起刚来的情景她说:“不敢独自一个人走近机器轰鸣的外输泵房,看见那些大小不一的开关觉得分清楚太难了,还有10来米高的大罐,根本没勇气爬上去”。面对一张白纸的新员工,站上早已有了一套成熟的培训方法,就在吴小玲犯愁的时候,站长给她指定了经验丰富的站控岗员工郑磊当她师傅,在签订师徒协议时,吴小玲的心终于踏实了点。
从头学起,对于40岁的人来说不容易,但对曾经在医院拿过比武奖牌的吴小玲来说是不认输。
为了记住流程,在师傅的辅导下,吴小玲自己画了流程图,各种设备运行参数用不同颜色的笔仔仔细细标注在里面,和师傅在站内巡回检查的时候再反复叙述加强记忆。站上在遇到特殊情况切换流程时,站长和同事都会抓住机会给她耐心讲解整个过程。提到那段时间的学习,她总结了一句话:“学习无处不在,人人都是热心老师”。
大家的热心不仅仅体现在工作中对吴小玲的帮助,生活中也让她也感受到了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她刚来的时候,恰逢孩子开学,她说:“以前每天陪伴着孩子,离开后孩子还是有一些不适应,加之孩子升入高中要面临新学校新环境,情绪难免有些波动。一想到这些,当时的心里充满了牵挂和不安,还好,站长和书记非常理解,给了我几天假,回家安抚孩子,带着他去新学校报了名。”相比学习操作来说,这才是吴小玲的软肋。大家看在眼里,都想着要怎么帮助她尽快适应环境,调整心态。
“我们都是这样过来的,孩子适应能力很强会越来越独立的,我们就是他们的榜样”,和吴小玲同龄的韩玉红主动走进这位新同事,分享起自己的经历和育儿经验。在下班的时候,大家还会主动叫上她一起去爬爬山、散散步,一来二去吴小玲很快和大家就熟络起来,有时候还给大家传授一些医学护理知识,宿舍里总是欢声笑语不断。
“坦白说,刚来的时候内心充满了忐忑,陌生的人和环境也让我有过担忧,但是,站上干部、同事特别热心,工作和生活上给了我很多关心和帮助,也是因为他们,我才能这么快融入到这个集体中。”说起转岗的经历,吴小玲用“现在一切都挺好的”做了结尾。
这句“一切都挺好”不仅是吴小玲的内心感受,也道出了同为医院转岗人员杨磊的心声。
2月14日,刚到乔河作业区没几天的杨磊在朋友圈发了一组照片,身着崭新红工服的她站在作业区门口的雾松下,眉眼中露着笑意。她写道:“雪中的山丹红标志着开启的新生活”。在远离西安的繁华后她在这里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纯净明亮的天空蓝得透心,清新干净的空气带着泥土的味道,还有一群执著坚守在岗位的同事为伴。乐观开朗的她,一下就喜欢上了这里的一切。
52岁,在抽油机跃动的大山里,她不止是看到了生活中不一样的风景,也找寻到了人生的另一番风景。
在新岗位上她总是忙忙碌碌,跟着同事学习系统录入、填写资料台账、食堂食材安全把控,认真严谨的她已不仅是学着干工作,更是研究怎么才能做好这份工作。在餐厅和后厨里经常看到她忙碌的身影,每次送来食材她都一样一样仔细检查然后码放得整整齐齐,所有的工作她很快就熟悉了。
“咱们作业区的生活条件比我想象的好很多,住在新楼里随时可以洗热水澡,还可以和远在外地的孩子时不时视频一下,下班还能在活动室锻炼放松。” 她已经将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另外一个“家”。
在谈起这段时间的工作感受时杨磊动情地说,“其实我们本来都是石油人,以前是工作不同,现在来到一线,这对我来说是人生的另一个开始,也是在这里,我真切地感受到采油工们舍下妻儿老小,兢兢业业默默奉献着青春岁月的不易,在这里我被感动着、感染着、激励着。”
吴小玲、杨磊只是众多转岗人员中的其中一员,随着“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政策的实施,原来工作在医院的他们选择成为采油工,在新环境里感受着组织和身边同事们的关心,适应了环境,调整了状态,在这里他们安下了心,扎下了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