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担心的事实是什么?所渴望的理想是什么?躺在地上的还有工作的、戴着黄色安全帽的人,不宽的路上也有几百个装着心事的学生。斗大的胆子里能不能装下两车的梦想,是最简单的、在房屋上加一块砖的梦想。得到了的时候会懂得放下,饭在哪里可以吃呢?把想要的多一些吧,不会有人赶走自己,谁还没有憋着几句话呢?你不提需求,哪里会有工作岗位呢?可以幻想到有一个地点,有许许多多的人,你是被筛选过的对象吗?太多的影子没有走到过台前,在一片树荫地下看着三丈旁的一株玉米棒子,应该是可以掰下来装进袋子里了?往右边稍微挪一挪,因为这里有一个疙瘩,不一定能跳的过去。注意力是某种情况下最为宝贵的财富叭,能不能起来。多少次在纸上画了几笔,为什么没有形成一个星星,反倒是旁边的孩子笑着说你没有加上一个房顶,简直不专业极了。科幻的样子把谁和谁撵回来了,还想往前推一推来着,,
其实吧,父母与我们是存在天然的隔阂的,对于一些与父母平时相处融洽的孩子来说,当相处所在的距离拉远,身边人际关系、信息差别巨大的时候,不免在两方之间会因为信息产生矛盾与落差。但绝不可否认,父母所经历的事情比我们要多,往往更可以判断出事物的优劣,但是也绝不意味着父母面对事情有更好的解决办法。这好像是一个天生带着悖论属性的情景,在旁观者清和人生经验的加持下,父母可以对你的选择给出更加合理的判断与指责,但是他们毕竟远离你所在的信息场景,甚至缺乏或者说很难重现类似的处境,所以在明确的判断与指责之后,是可能无力没有意义的指导方法,更有可能是没有指导方法,孩子感到不乐意了,孩子自己的判断受到了驳斥,心累了,想依偎在父母怀抱李,暂时听从父母的指示,可是被父母一把推开,被迫去自行进行接下来的判断与方法找寻,这大概是矛盾发生的一种原因吧,,
那么这个时候,选择好像也就出来了。作为局外人的父母,似乎可以从方法方面入手,如果自己确实不会的话,不妨参考咱们专业人士的意见,比如最近保研在即,有不少同学与家长之间的关系都有些剑拔弩张。其中一点就是同学们在保研院校的选择上难以抉择,家长这时候不妨给出直接性的方法,比如建议孩子用加权平均的办法对院校的城市、专业、导师、气候等因素进行客观排名,这样就可以良好的解决孩子的这个问题。不过,平行而论,家长往往无法想到这一层,毕竟早就已经过了这个阶段太久太久,不了解才是正常的,那么就没有办法了吗?当然是有的,家长不妨考虑间接性的办法,比如家长在面对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很正常的会让孩子放下,其实对于家长自己来说也知道,说放下就能放下?这简直不可能嘛,所以这种属于愿望而不是方法,愿望不仅可能无法给孩子的前进增加动力,反而可能变成问题给孩子的未来增加阻力。这对于每个人来说,其实都是办法与问题的一个角逐的过程,孩子拥有的方法多了,自然面对任何事情都不会发憷,而面对问题越多,自然就压力越大,对于每个人来说普遍如此罢了。那么,如果是让孩子放下怎么办呢,这个时候也可以给出间接性的办法,比如家长之前面对类似的办法是怎么样解决的,比如最近很火的罗博士讲解的道德经,可以建议让孩子听一听,自然就可以起到心药治疗的作用了。当然,其实这对于家长仍然是一个比较大的要求,不可能每位家长都有那么丰富的经验,很多时候咱们都只是平凡生活在这世界上的一个人而已。这个时候,面对孩子的升学和学习的问题,怎么解决的呢?则可以给孩子基础性方法的建议了,基础性方法很简单,只要给孩子解释清楚了,孩子理解了,自然可以依据基础性的方法推出、养成解决其他问题的间接、直接性的方法,从而增加前进的动力。那么,基础性的方法在哪里呢?其实很简单,无非是目标中分解规划、过程中习惯养成、结果中系统处理,不过家长如果就这么告诉孩子,很显然又是与孩子不欢而散的一天,一定要明白这几个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就好像老子道德经讲的一个无为而治、不争而胜,却辅佐了5000字来重复解释,后人用千百个故事来具体说明,但是人们听懂了之后,说出去还是几个词语就足够了。所以具体的基础性方法的解释可以参见后文以及本文集中的其他文章,会给出基础性方法的系统解释、以及可供借鉴参考的直接性、间接性方法(注意这种方法必然具有个人属性,不可以轻易套用),不求其他,只愿天下学习者少走弯路,能够舒舒服服的去学习,不会因为缺乏方法而痛苦或者碰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