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找出一位能够被观众,影迷和文化界所能接受的导演,那除了李安以外,姜文也能算上一个。
姜文,国内导演中一个特殊的存在。
他没有李安那样,一股温文尔雅的先生气质。也不像王家卫,会非常细腻地去刻画属于自己的电影世界。
姜文给人的印象,就是:江湖气质。
说白了就是很社会。
姜文硬朗,粗糙的造型,透露着一股野性,似乎告诉着人们这家伙不简单。
他的电影会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优越感穿插在电影的每一帧,慢慢地渗透在你的意识当中。
第一次看到姜文的电影·,是2010年的《让子弹飞》。
虽然在此之前姜文导演过《阳光灿烂的日子》和《太阳照常升起》等出色的作品,直到2010年他才拿出了第一部商业电影《让子弹飞》。
毋庸置疑,《让子弹飞》是一部能用任何赞美之词形容的电影,是国内至今为止不可多得的商业电影佳作。
姜文将自己的野心藏在喜剧的包袱之下,在商业片的节奏中,拍得比艺术电影还要艺术!可以说是站着把钱给挣了。
电影讲述民国时期,麻匪张麻子打土豪,分土地的故事。虽然故事发生在民国,但·人物的造型和语言却颇具西部片的味道。
这,就是姜文的电影特点——风格的融合。
除了人物的造型,场景的设置,酣畅淋漓的对话台词和人物夸张的表演,无不给电影注入了荒诞感,大大增加了电影的观赏性。
而且在荒诞的故事下还埋藏着姜文的浪漫主义。正是这种荒诞,相比于《阳光》和《太阳》,似乎《让子弹飞》才是姜文大展拳脚的时候。
也许是《让子弹飞》的成功,让姜文在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发挥到极致,拍了一部“属于自己”的电影。
那就是《一步之遥》。
很多人也许没看过《一步之遥》,这部作品我认为是姜文电影生涯的一个败笔,但也能说是中国电影的一种发展。
电影的故事很简单,上海权势者马走日(姜文饰演)意外背负了杀人的罪名,从此开始亡命天涯的故事。
故事虽简单,但姜文表达的方式却非常前卫,给观众上演了一段又一段摸不着头脑的情节。
电影中有大量的风格拼接和模仿,比如抄着上海话的《教父》和《芝加哥》中的现代舞蹈。同时电影的色彩运用和年代背景也没有一点民国的意思,满满的艺术感。
让人不免怀疑这是一个架空的世界。
而且电影中人物的台词和动作相当地舞台化,甚至不能把它当作一部电影来看待。
比如马走日救项飞田那段,吵吵闹闹的语言和动作,舞台效果的代入令画面完全失去了电影感。
电影结尾在风车地里出现的婚礼男女,看得也是云里雾里,毫无电影所谓的逻辑性。
可以说,在姜文的电影中,形式大于故事。
姜文这种风格混乱,让人看不懂的电影为什么还值得推崇呢?
只因为在重形式的情况下,姜文都有那种将电影内核讲好的能力。
内核是电影的灵魂,一部没有内核的电影最多只能算是爆米花。
而《一步之遥》的内核恰恰把握地很好。
首先是马走日在与完颜英吸食大烟后,开车出去的哪天晚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完颜英会死,没有人知道,就连马走日自己都不清楚。
那么,这就成了法律死结,给马走日扣上杀人犯的帽子又是否合适呢?
而在马走日在被捕后,他的生死在政治与权贵面前似乎变了味。就像加缪的《局外人》,你的生死与你无关,甚至跟你是否有杀人也没有了一点关系。
马走日的命,已经成为权势者拉拢关系和树立门面的工具。
可以说姜文用电影很好地展露了民国政府的腐败和社会的不公。
电影的名字:一步之遥,也可以理解为姜文对人命运的嘲笑,上海权势者马走日变成一位亡命天涯的杀人犯,似乎只差那么一步之遥。
然后是作为“民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邪不压正》也在最近与观众们见面了。网上对于这部电影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
但值得庆幸的是姜文依旧沿用着属于自己的风格,依旧不留余力地表达着自己的浪漫。
姜文并没有像陈凯歌,张艺谋那样进入电影艺术创作的衰退期,他依然处在创作的高峰期,没有在商业电影的浪潮中迷失自己。
像姜文这样的创作性导演在中国已经很少了,他独树一帜浪漫,让看完电影的观众都不约而同地说上一句:这很姜文。
同时他的电影也极具话题性,不管好与坏,都能激起人们激烈的讨论和思考,也许这就是姜文想要带给观众的吧。
所以,不管他拍出什么样的电影,都值得亲眼去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