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校毕业生又创新高,规模预计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
同时,根据教育部最新消息,从5月1日起取消初中毕业后普职分流,中职生不仅可以读大专,还可以读本科,往后走高校生人数估计会继续创新高。
其实在2011-2019年的10年里,我国高校毕业生从660万人到834万人,也不过才增加了174万人,而今年新增的167万人,相当于之前10年的体量。
毕业生大幅增加,主要还是因为高校扩招,2018-2020年高职专科、硕士、博士都大幅扩招,当年庞大的入校生形成了如今千万人的毕业潮。
现在,这群庞大的毕业生要么是继续深造,要么直面就业市场,于是市场上又兴起考公、考研热潮。
2022年全国考研人数457万,同比增加了80万人,但招生人数110.7万人,相比于去年111.4万的招生人数还下降了,今年大约有340万名考生落榜。
国考报名人数达到 212.3万人,但实际录用人数只有3.12万,报录比高达68:1,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前段时间,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今年3月份的16-24岁失业率,达到了16%,算是近些年的最高值,即便是疫情刚开始的2020年3月16-24岁的失业率也仅13.3%。
去年被打击的,教培、房地产、旅游、互联网等行业又全是年轻人扎堆的行业,这些行业都在挣扎求生存,存量的从业人员都面临失业,更不要说再吸纳如此多的高校毕业生了。而新兴行业比新能源、集成电路、芯片等产业,一时半会也要不了那么多人。并且一众互联网大厂又往外输送优秀人才,不少企业的年度主题词也变成了降本增效。
又因近期疫情,多地产业都步履艰难,尤其是汽车产业,前段时间蔚来、特斯拉、上汽、宝马都传出停产的消息,好在现在相关复工复产工作已经在推进,但部分企业就因停工停产被海外尤其是东南亚抢走了大量订单,再加上随着全球复工复产,出口订单减少,就业岗位也会随之减少。
所以大家考公考研整的热火朝天,一方面是因为疫情经济下滑企业需求减少,招聘岗位下降;二是经济下行及35岁定律的压力让大家的求稳心理越来越突出。
并且如今体制内的收入早已不是我们印象中的低薪。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97379元,也就是说广义的体制内平均收入就是这么多。东部发达地区的基层公务员薪资已经上11万了,仅是工资就超过了绝大多数人,网上还有人为清华北大的高材生去北京当城管、杭州街道办做基层惋惜,你只是不知道人家的待遇罢了。
就比如杭州余杭区街道办的例子,除了基本薪资(30万+)外,还有6-8万的安家补贴、1600-1800元/月的租赁补贴、5-20万的购房补贴、落户、免费的医疗体检、相关人才休养、子女入学等方面的便利和优先保障,一个都没拉下,这些福利待遇甚至比高薪还诱人。
事实上,不管是本科生还是博士生,找到一份能糊口的工作并不难,难的是找到心仪的工作。所以现在的毕业生就陷入了一个困境,想去的地方去不了,缺人的地方自己又不愿意去,不少人都认为自己寒窗苦读数十载不应该去工厂打螺丝,去服务业伺候人,都认为自己值得更好的前途。
于是预期和现实的差距,供需错配下就成了毕业生就业难,企业招人难的双难局面。
去年伊始,互联网大厂的程序员们还纷纷反内卷、反996,谁知在监管加压及中美冲突的背景下,中概股纷纷腰斩无一幸免,大厂开始往社会输送优秀人才。以往还在争论内卷和躺平,现在才发现想卷都没机会卷了,难道真像马老师说的996是福报?
现在的经济形势下,年轻人实际上并没有太多选择,随着上升通道的收紧,以后阶层只会越来越固化。人们拥护高考,因为高考最公平,让小镇青年和大城市有比拼的资本,小镇做题家也得以跨越阶层,但现在的年轻人想打破阶层只会变得越来越艰难。
以往总听父辈说,他们是最困难的一代,事实上每一代都有每一代无法逃脱的宿命。对于现在的年轻的毕业生来说,意识到时代的改变,从幻觉和网络中醒来,降低预期趋向实际,脚踏实地努力生活才是硬道理。毕竟我们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手停即口停的人,不是每个人都有躺平的资格。
今年这种情况看似新高,但可能只是未来更加艰难局面的序曲,已有机构预计,2023年,考研人数将突破52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