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汶川地震馬上12年了,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那一年,除了刻骨銘心的悲傷,還有遠在西安的我們經歷人生第一次有感地震。第一次暈暈乎乎,神志不清的自己走下樓,還以爲自己低血糖;第一次知道是地震後打電話給先生、給媽媽,線路都不通,只發出短促的滴滴聲;第一次看起來反應果斷,了解遠離震中,安排好所有員工,暫在戶外等候官宣消息,自己駕車先去爸爸媽媽家看看他們,計劃接上他們再去學校看女兒⋯⋯
大家都未曾經歷過,沒人可以商量,現在再看,也看到自己真正愛的人和關心的人是誰。災難面前一切順從自己的心,沒有掩飾,沒有想法。惟有珍惜!
5·12帶給汶川的苦難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一如今年的武漢—新冠狀病毒。只不过天災和人禍的區別,但苦難和悲傷、恐懼、無助是相同的。它雖然過去了,但并沒有離開,一直留在了我們記憶的深處。有些事,當下看,十年後,二十年後,結果也許會不同。去年年末,朋友去成都為我帶回了阿來簽名的《云中記》,朋友懂我。
正如阿來所說:他過去反對急切地把汶川地震寫進文學作品,是因為難免有人在寫作動機上懷著「寫必受歡迎」的投機心理和「希望被人照顧」的災民心態。這是對文學的力量太無信心。他認為,災難是並不與人為敵的自然破壞力。如果領會不出在災難中死傷者與幸存者的生命價值及其意義,讓死亡閃現出另外的光芒,那麼寫出來的東西要麼是哭天哭地,要麼是好人好事。他感慨,十年過去了,沒見過一本寫汶川地震讓人感動的書。
阿來說,他現在想寫「5·12」了,但一定避開紀念日,走出災民心態。他的作品不只告訴讀者在付出慘烈代價後怎樣防災,還要教會讀者倍加珍惜尋常生活,在死亡降臨前就學會時時呵護人類內心溫暖的願望與感情。因為災難可毀滅生命和財富,但毀滅不了人類的精神與情感。
打開《云中記》,一個28萬字的故事,它是怎樣記錄5·12的呢?大地開始抖動。他捧著香料的手變成了一個沙漏。世界上從來沒有過這麼快的一個沙漏,一瞬間,他的手掌里就空空如也。這樣快的流逝,使得時間也失去了意義,只剩下空間本身猛烈地顛簸搖晃。院牆像是變軟了,像一匹帆布一樣晃蕩。背後的整座房子抽風一樣扭曲了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