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令人心碎却无能为力的真实故事,小说作者,既具有高度敏锐的观察力,又是一个近距离目击者,使整件事像一个“幸存的标本”那样地被保留下来
所谓世人 不就是你吗
从书中暴力事件中我想到了些什么。
很多女性朋友推这本书,说这本书讲一个女孩13岁被强暴但女孩“爱”上了加害者。
我初闻只觉得有些麻木,我很抱歉这么说听起来很没有人性。在我读完本书以前我觉得这种事离我们很遥远,发生的很偶然。起初听到事件的暴跳如雷也会渐渐变成不痛不痒。尤其是前段时间的红黄蓝幼儿园爆发的事件。
只是觉得这些事滋生在阴暗角落让我们气愤但又无能为力,听到这类事件的发生,我们只能哀叹,愤怒,扼腕随即忘记。我读完这本书后 觉得这种事可能就发生在我们身旁,可能我码字的现在就又有女孩陷入了书中这样的事件。完成这种暴力事件的参与者不只有加害者和受害者。
我同时对受害者爱上加害者这件我看来有点病态畸形的想法产生了兴趣。我想知道为什么这个小女孩能爱上一个强暴者,我看了采访这本书的作者林奕含的视频,这是个多美的女孩,她不仅仅是五官的美更是言谈举止那种淡淡的美,那种拥有诗歌词句信手拈来的能力...灵性的美。随即我又了解到她就是经历了这件事的本人,并于26岁自杀,倒吸了一口冷气,这本书应该是非常有质量的,我说的质量不只是文学质量,更是无法想象作者用怎样的心情以及状态一遍一遍撕裂自己的疮疤给世人看呢。我引用一句采访时林奕含本人初次看完自己的作品后的一句话“干,真他妈的残暴,这本书。”
是的,这本书真的太残忍了。
我说它残忍是它把一个50岁的道貌岸然的一个老师李国华强暴诱奸一个个小女孩这件事本身写的历历在目,女孩们刚开始都是极度抗拒的,李国华打到她们肯为止然后再编一些情话让女孩们爱上他,以为他是爱她们只不过爱的方式太“粗暴”了,把人性的黑暗写的太具体。书中这么写的“李国华第一次听说有女生自杀时,那歌舞升平的感觉,他觉得女孩子为了他自杀是对一个男人最高的工位”多畸形阴翳的想法。
但这本书又有些美,我第二次提到美了,像林奕含本人一样整本书有点灵性的凄美。林奕含说这本书不是一本愤怒的书,不是一本控诉的书,说其中是有爱的。
我理解她说的 可能是房思琪对强暴者李国华病态的爱,心理学有个专业名词解释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斯德哥尔摩效应,又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或者称为人质情结或人质综合征,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心、甚至协助加害人。
李国华或许也是有爱的,可他爱的不是这些受迫害的女孩子们,他爱的是这种语境,这种场景,他自己这个状态,他设的这个局,他是局内人。
除非读者装聋作哑,否则绝不会对整本书的暴力事件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一定或多或少都有点感触。
问题一:李国华这类人为什么就可以把坏事做的如此理所应当?
书中有个对白是这样的房思琪13岁被强奸以后并不情愿的做了李国华整整五年情人,18岁的房思琪问李国华“我有时候想起来都不知道老师怎么舍得,我当时那么小”“那时候你是小孩,我可不是。”不读这本书我竟不知这世上还有这么理直气壮自以为是的恶意。
前阵子正好读了弗洛伊德的性学三论,里面是这么写恋童癖的,很少有人会将儿童作为性对象,将儿童作为替代品的通常都是那些个性软弱的性无能者。同时李国华对强奸儿童这件事应该丧失了基础道德判断,甚至可以通过自己的知识体系去为自己开脱,对强奸儿童这件事本身失去了羞耻心和厌恶感。弗洛伊德还提出只有羞耻感才能阻止甚至彻底治愈这些变态欲望。这是其一。
问题二:房思琪又如何能做到被强奸却一句话不说,整整被强奸五年?
1.家庭教育:
书中也提到了房思琪吃饭的时候说“我们家什么教育都有,就是没有性教育”,她母亲是这么回答的“什么性教育?性是给那些需要性的人”。
思琪知道了在这个故事中,父母永远缺席了,他们旷课了却自以为还没开学。思琪也曾经试探过想告诉父母,说“听说学校有女学生和老师在一起”她母亲又是这么回答的“谁这么骚?”
所以我说发生这种暴力事件的参与者不仅只有加害者和受害者。家庭教育的缺失,家长的无知更像地狱。
2.社会冷漠:
当其中一个小女孩试着将自己的事贴在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评论是谁让你这么骚。现在的社会好像更倾向于说为什么是你被强暴了?是不是你有问题,你遭受了暴力事件是不是因为你太欠暴力呢。这种思想太荒谬了,太可笑了。也太方便了,让受害者闭嘴,让李国华更加自由。
3.认清现实:
书中还有两个人物我起初没读懂设立的意义,第一个是伊纹,婚后遭受了五年家庭暴力的房思琪的邻居,漂亮大方有智慧,可对暴力事件软弱无力反抗。第二个是刘怡婷,一个和房思琪精神上双胞胎的同龄女孩。我后来读懂了,这两个都是房思琪的平行世界,第一个可能是没遭受李国华迫害的长大后的房思琪,同样的温柔如水,但又同时遭受暴力。第二个是没那么漂亮的房思琪,因为没那么漂亮,李国华在同时面对她们两个的时候不会选择怡婷,可即使怡婷过得再好再差,再风光再低俗,再昂扬再蹉跎,房思琪都无法感受了,或许她在13岁的时候就已经死了。人只能活一次却可能死很多次。
房思琪最后在书里彻底死了,精神上的死了,她疯了。原来人生如同身外之物,这么容易被剥夺撕裂。思琪连那种最庸俗,呆顿,刻板的人生都没有办法经历。我读到这本书最后读出了一点希望,李国华这个人面兽心的加害者阉割了这些小女孩的身体,自由,进而谋杀了她们的一部分乃至整个生命,但林奕含还是把它全部写出来了,她希望敲响警钟给世上别的女孩子们,更是写给这个社会,也写给这个平凡的我,曾经我特别讨厌“平凡”这两个字像苍蝇一般来回飞嗡嗡作响,但现在我更想拥抱生活,我没有遭受这种非人的痛我体会不了我只能带着作者这份希冀去好好生活。
看到这本书的人是幸运的,我们不用接触就能看到世界的背面。
所谓世人,不就是你吗。
书摘:
我原谅他,
因为这样我才可以活下去,
你们不能原谅他,
因为这样其他的女孩才可以活下去。
一朵花的凋零
是风的摧残
是雨的浸泡
划开的肌肤
吹皱的脸颊
失重的灵魂
在皱褶的阴影里躲避
哭泣的海
捧不住你的泪
人性的拷问
需要谁的救赎
在花季里
用生命祭礼
脱离这人间桎梏
走过危机四伏的成长,我们每个人都是青春的幸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