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言菊语】跟着于老师学习朗读(感悟)

在《望月》这篇课文里,于老师对于生字的学习,于老师是这样设计的:这课的生字比较多,同位的互相读读听听,看谁预习得好,读得准,都认得。接着又让班长读一读,读完后,又让班长指定同学读,这样设计一方面,检查了预习,另一方面,又解决了借班上课对学生不了解的难题。

      初读课文时,于老师让几位同学轮着读,然后又范读了一遍,范读完毕,于老师说:“我备课时,至少读了五六遍,但我今天读的还不太好,有两个地方读的不连贯,大家为我鼓掌是鼓励我,同学们,课文读好了,真是一种享受,大家再读读看。”这是第一课时,于老师重点做了三件事,课题书写指导、读课文、最后让学生描红生字。可以说,这是对语文基本功的扎扎实实的训练,于老师的课堂就是这么朴实,朴实却精彩,如果不是于老师备课充分,这样的课是很难上精彩的。真心佩服于老师的“备课功”。

    在第二课时中,于老师主要通过指导学生读好课题停顿、借助词语理解、配乐读、师生对诗朗读、分角色读、指名读等形式,引导学生体会出“眼中月”“诗中月”,整节课,让学生感到有情有趣。对比于老师的朗读,我们有时候也会这样设计,但往往效果并不好,究其原因,正像于老师所说:“我是动情的读,动情地设计,动情地和学生对诗,动情的激发学生去关注月亮的。我读的时候,我执教的时候,真的觉得和月,和诗,和学生融在了一起了。就教法而言,真的没有什么惊人之举,情是真挚的。”

    《月光曲》中,于老师不但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还注重读写结合,从读但学说,学写,由仿到创,读写结合,其中的衔接、过渡、穿插、呼应都很自然。这让我想到这几天,正在研磨的一节读写结合课――《腊八粥》,我把仿写放在了第一课时,指导写的环节,我自认为比较详细,但我只做到了仿,“创”还不够,对于范读整篇文章,我还真不敢尝试,这还需要向于老师学习,功夫下在“课下”,备课备什么?徐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的张庆老师说:“小学了语文老师干什么?不就是教学生认字、写字、读书、作文吗?这些基本功扎实了,真是功莫大焉!”

  看来,课能不能上的好,重点是要课前“备足课”,把“认字、写字、读书、作文”这几项备好了,就是做了一件功莫大焉的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