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觉得《红楼梦》里,对人物出场时的体貌描写是一绝。
“未见其面 先闻其声,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是有能力有心机的王熙凤。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睛若秋波,虽怒时而似笑,即嗔视而有情”,这是对贾宝玉的描写 ,一个“小鲜肉”的形象扑面而来。尤其是那句“虽怒时而似笑,即嗔视而有情”,最是撩人,一句“多情公子世无双”,放在贾宝玉身上是再也合适不过了。
“先就看见薛宝钗坐在炕上作针线, 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 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 人谓藏愚。”这是把人情世故安排的妥妥当当的宝钗。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安分随时,自云守拙”,这是林黛玉的出场,通篇下来其实都在最后一个“守”字上打了伏笔。
从开始读《红楼梦》到现在,我记得最深的就是这几个人的出场了。一方面这几位是“红楼”里的主要人物,笔墨最多,印象难免深刻些。另一方面是最近几年,很多“高知”对这几位的研讨就没断过,各说各有理。日子久了,我这样的普通人也被熏染的有了初级印象,说不出大道理,但是文字之美却深深的印在了心里。
那些原本抽象的字,在一次次“读和想”的过程中,变成了“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致。所到之处皆是佳境,不到之处皆是向往。
当我阅读这些代表人类文明在不断推进的字时,我感觉其实是在提高一个人的“抽象思维”能力,也就是“理解”能力。
同样的一段文字,每个人的理解都可能会不一样,这就是“人有百态”的具象化。
在不同环境里悟到的内涵,是每个人的一段归属,一种情怀;是人生的一次气场释放,也是一次自我治愈的过程。
我觉得这些就是“文字能力”。
而让我们拥有这样“文字能力”的源头,是那些丰富的、被我们四千年的文字史锻炼出来的民族思维和民族情感。
当你真正沉入到生活中时,你会看到“民族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对一个国家的国情所带来的影响。
特别是那些在今年疫情中产生的所有感动,无一不具备了“秦砖汉瓦”的大国情怀。
所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绝不是一句空泛的话,它是历史,是记忆,是发展,更是源源不断的力量,中华民族文化,应该走入我们的生活,铸造一个新的钢铁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