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什么时候,吃饭从一堆人变成了一个人,一手拿筷子一手拿手机假装很忙的样子,因为害怕别人投来的眼光。
不知什么时候,成了一个人去澡堂洗澡。忘记带饭卡也只能无奈地折回去,洗澡也是匆匆忙忙,生怕被人发现是一个人。
不知什么时候一个人上自习下自习,觉得无聊就去小摊上买些宵夜,坐在长凳上啃完。
那时,我以为这是我最孤独的状态。当时以为被世界抛弃,心里憋屈难受,就给灌得一首好心灵鸡汤的哥打电话,他总是轻轻叹一口气,说,“丫头,你得适应孤独。”
他常常以这句话的格式,告诉我很多人生的道理——“你要学会适应尴尬.....你要适应失败....你要适应......”
好,我强迫着自己去适应这突然闯进生活的孤单。后来,或许是时间越来越长,或许是习惯使然,我竟然真的如他所说,适应了这当初视如仇敌的孤独。
我喜欢上了一个人走在梧桐道上,听纯音乐的感觉,轻松欢快。我喜欢上了一个人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夜晚的清风里的感觉,自由自在。我喜欢一个人坐在窗前看夕阳,一看就是一下午,闲适舒坦。我喜欢一个人坐在教室里,写写文章画画小画,享受沉迷。
后来,稍长大一些,接触到一丝社会,才知道孤独的更深一层含义。
很长一段时间里,相册里只有风景;没带伞的下雨天,只能顶着书包跑回租房;生病的夜晚,捂着被子脑袋发烧眼睛发酸;最痛苦的莫过于,不曾遇到灵魂的相知者,无话可说。
这时,我又被孤独缠绕。
可人生不就是这样。等我适应这段路程上的孤独,定又有别的孤独等着我。
我们的一生要走很长的路,没有谁会一直陪在谁身边。父母总会有头发花白,渐渐老去的那天。爱人也会很晚才出现。等到了某个路口,我们的朋友也会挥手说再见。
我们都是在孤独里前行者。既然总会被孤单笼罩,那我们又为何不去适应它,甚至——去享受它。
我时常读周国平先生的文章,在他从9月到6月发文期间,竟有7篇解读孤独的文章。如此频繁,真的可以说很惊讶。
他说,“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是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重要的能力。”
所以说,不擅长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但学不会独处,又何尝不是一种缺陷。
根据心理学的观点:孤独被视为独处时的思索过程,独处更是一种对内在世界的整合。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我们这颗躁动的心是不是应该沉下来,好好思索一下。
与其在人群里痛苦,不如在孤独里狂欢。与其在人群里强颜欢笑,不如潜静于心,开始自己成长路的漫漫征程。
即使这条路上阴云密布,黄沙漫天,荆棘遍野,当我们翻过那座高峰,便是柳暗花明,便是落英缤纷、便是豁然开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