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木圣经》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芭芭拉·金索沃德的代表作,主要讲诉了普莱斯牧师为了传教,带着妻子和四个女儿从美国来到比属刚果,全家人在神秘危险的非洲大地受尽折磨,经历生离死别之后,分道扬镳,各自成长的故事。
在刚果语中, “班加拉”既指珍贵之物,亦指一种内含白色汁液的树木,有剧毒。
“毒木”正是父亲在妻子和女儿们心中的化身,他既是亲爱的家人,同时,他的言行、思想又禁锢伤害着家里的每一个人,就像“毒木”一样。
拿单一生奉行圣经,宣扬耶稣,他一直坚信自己只讲真理,可对妻子和女儿们而言,他每时每刻写下的,都是一部“毒木圣经”,自己视为珍宝,对妻女来说则是剧毒,“杀”死了露丝梅。
出于对“对文化的强势扩张和后殖民时代”的强烈兴趣,作者芭芭拉·金索沃本意是想展现扎伊尔后殖民时代的历史,我却被她笔下丰满鲜活的女性角色深深吸引。
五位女性、五种叙述方式
本书通过五个人轮流叙述的方式,描绘了奥丽安娜、蕾切尔、利娅、艾达和露丝·梅五位女性、两代人从1959年至1996年前后长达半个世纪的生活及命运。
为了父亲的传教工作,家人被迫来到危机四伏、贫穷燥热的非洲大地。
奥丽安娜——普莱斯牧师的老婆,孩子们的母亲,她美丽又隐忍,非常爱自己的孩子——特别是小女儿露丝·梅,为家庭付出了一切,初来基兰加村,她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一方面受着丈夫的冷漠与压迫,应付着贫穷惨淡的生活,另一方面又时时刻刻忧虑着孩子们染上疟疾或死于非洲危险的意外;
蕾切尔,家中的大姐,漂亮而又傲慢,从来到非洲就从未适应这里贫穷脏乱的生活,一心想要离开;
利娅和艾达是一对双胞胎,性情迥异,利娅勇敢美丽,艾达从小大脑受损,身患偏瘫,她们14岁随家人来到非洲;
露丝·梅,家中的小妹妹,机灵勇敢,活泼野性,却永远地留在了非洲阴湿的红土之下。
五位女性从各自迥异的视角交叉叙述,一边诉说着她们的经历,一边向读者展示自己独特的个性。
女性内心世界的挖掘
芭芭拉·金索沃塑造的女性形象之所以丰满立体,引人入胜,主要得益于其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挖掘。
五人轮流叙述的手法,相当于每个人都是主角,诉说着自己的故事,所以必然依靠诉说者大段的独白推进故事发展,这使得芭芭拉塑造的每位女性的内心世界展露无遗。
以母亲奥丽安娜为例,在女儿们眼中,母亲是一个为家庭付出一切的人,在美国时,她忙碌于照料四个女儿的成长,来到刚果,她为全家人的生活健康费尽心思,整日担心可怕的非洲病毒侵入孩子们的体内,她时刻小心翼翼,紧绷神经······然而在奥利安娜的自述里,她有自己的生活,独立的思考,女儿们说:“瞧,母亲,你根本没有自己的生活”,而她曾见过的东西,她们永远不会知道,奥丽安娜自述道:人能拥有的只有自己的生活。
这就是芭芭拉的出色之处,她让你看到,人物的另一面,她的精神世界,奥丽安娜不只是一个懦弱隐忍的家庭主妇,芭芭拉通过角色的自述,将她隐藏于心的坚强、生活在丈夫身边的痛苦与挣扎、对露丝·梅深深地愧疚展现地淋漓尽致。
情感的羁绊
如果故事的情感矛盾仅仅集中在父亲暴君式的专制压迫以及妻女由顺从转至怀疑直至集体反抗的过程,那么小说就会单调的多,书中的女性形象也不会如此鲜活生动。母亲与女儿、女儿与女儿之间的情感羁绊使得她们的感情更加复杂,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作为一对双胞胎,利娅与艾达除了相貌之外完全不同。利娅健康勇敢,艾达残疾冷漠,在所有人心中,艾达是一个另类的存在,她走路永远歪向一侧,动作缓慢,对任何事都冷眼旁观,仿佛置身事外,冷静的可怕。
然而利娅心中对待艾达不同,她认为自己在母胎中吸收了艾达的生命,才会使得艾达成为怪物一样的存在,对于艾达,她一直心怀愧疚却从未表露。所以,当为了渡过河流,必须有一个人当压舱石时——这意味着可能付出生命,身患重病的利娅勇敢的站出来,在与家人分离之际,她想要尽全力地保全自己的双胞胎妹妹······出于愧疚,出于爱。
对于露丝·梅,母亲永远充满悔恨与愧疚,后悔自己没有早带离女儿们离开刚果这片虎狼之地,她认为是自己的懦弱与犹豫害死了露丝·梅,如果早点离开那单,离开基兰加,露丝梅本不会死,所以她的余生都致力于非洲儿童的救济,余生都为此悲痛欲绝。
正是这感情的羁绊联系,使得书中人物不再是一个个单调零散的个体,她们彼此紧紧地粘连在一起,引人潸然泪下。
综上,作者通过五位女性角色轮流自诉的方式,挖掘展现她们丰富变动的内心世界,同时又借助角色之间深刻的情感羁绊,塑造了五位鲜活生动、丰满立体的女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