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初的物资匮乏是现在的年轻人无法想象的,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里,窝头咸菜是家常便饭,偶尔吃顿白面馒头就像是过年了似的,穷的有时候连买盐的钱都没有,一件衣服姊妹几个轮流穿,直到屁股后边打的补丁摞补丁才肯退休,住的房子都是有着很小的木格窗户的土坯房,屋内空间狭小又阴暗潮湿,一年四季都跟阴天似的,平时出行如果哪家有辆自行车,那就算是比较富足的了。
那个时候不像现在这么多打工的机会,也可以这么说,当时的农村根本就没有打工挣钱这一说,人们都是依靠地里的庄稼,每年换点零碎钞票维持度日,十岁之前我都没见过百元大钞长什么模样。
小学三年级暑假的一天,我跟小伙伴们一起去集镇上玩,路过收购站的门市时,忽然听到屋里有人说话:”老牛舌头稞种子五块钱一斤,你这是半斤多点,给你三块钱吧。”
可能是从小一听到钱就比较敏感的原因吧,听到这里,我循声望去,只见一位瘦弱的老人,用微微颤抖的手仔细的数好一张张皱巴巴的毛票,小心翼翼的放到一块脏兮兮的手绢里包好,然后一小步一小步的挪出了收购站。
看到老人走出有一百米开外,我快步跟过去,在旁边搀扶住老人,然后问:“爷爷您能告诉我您是在哪里薅的那些种子吗?”爷爷看着我说::“孩子,你这么小,即使我告诉你在哪薅的,你也去不了,太远了。”“你告诉我嘛,好爷爷,你告诉我嘛。”我摇着爷爷的胳膊继续央求道。
或许是老爷爷被我的执着打动了,于是缓缓的说:“就在咱们乡西边很远的二道大堤那里,你要是非要去的话,也得让大人带你去,那里远,还很危险,说不定哪会河里放水,就把你隔到河那边你回不来了。”由于兴奋,后来老爷爷说的啥我也没听进去,只是招呼了小伙伴一蹦三跳的跑回家,拿了小布袋就往二道堤出发了。
暑假的烈日毫无遮拦的包裹着我们,虽然汗水不断的从额头渗出,但我们丝毫没受影响,继续兴高采烈的说笑着前往。
前去二道堤的路好远好远啊,我们感觉走了半晌才看到老人描述的老牛舌头稞,于是我们顾不上休息,分头自顾自的薅起来。直到看到落日西斜,我和小伙伴们才拿着各自收获的劳动成果开心的回家了。
回到家,妈妈正在家中焦急的等待,看到我们平安回来,那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并叮嘱我们以后别再去那么远的地方了。
我还是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让妈妈把我薅的种子用细箩筛去糠皮,把干净种子放到另一个布袋里装好,等天亮后好拿去卖钱。
终于熬过漫长的一夜,天刚微微亮,我就急忙起床准备去收购站,妈妈见状急忙喊住我:“人家现在还没上班呢,吃完饭再去。”
终于熬到八点人家上班的时间了,工作人员看到在门口等候已久的我笑着说:“你是谁家小孩啊,这么小就知道挣钱了。”
我把种子递给人家,心急的说::“阿姨你快帮我称称看能卖多少钱啊?”“一共一块五,够买好多糖吃的了。”我接过阿姨递过来的钱,数也没数就跑到代销点买了一包盐,拿着剩余的钱回家了。
当我气喘吁吁的把盐和剩余的钱放到妈妈手里的时候,我看到妈妈的眼眶是湿润的,这件事也是我记忆里最开心最快乐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