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7年末,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平台发布互联网教育大数据报告——《中国中小学写作业压力报告》,根据其线上近亿注册用户、线下近百家实体店用户调研数据,调查显示:陪写作业是中国家长幸福感下降主因之一。
“老娘我做错了什么,要陪孩子写作业?!”上海家长的一句哀嚎一石击起千重浪,很快便在网络上引发众多家长共鸣,纷纷吐槽陪孩子写作业的“血泪史”。
据《写作业压力报告》数据显示,在中国,91.2%的家长都有过陪孩子写作业的经历,其中每天陪的高达78%。
报告还显示,陪写作业已成为亲子关系“一大杀手”。75.79%的家庭曾因“写作业”发生过亲子矛盾;“磨磨蹭蹭,半天做不出几道题”“太笨了,怎么也教不会”是家长最不满意的地方。
2
比起关注家长陪写作业的比例及时长,看到这篇报告时,我更关注的是孩子的作业时长。
中国学生每天写作业2.82小时,是全球水平的近3倍。同为亚洲国家,我国中小学生写作业时长是日本的3.7倍,韩国的4.8倍。
我记得去年毛先生学校曾发放过一份调查问卷,其中一条问:您的孩子周一到周五每天能自主支配的时间有多久?A、半小时;B、1小时;C、1小时以上。
看到这一条的时候我很感慨,毛先生平时的写作业习惯算比较好,速度也比较快,可是,周一到周五也不能保证每天有1小时的自主支配时间。
那些每天赶兴趣班、补习班的孩子,周六、日也在上课的孩子,每天又能有多少自主支配的时间呢?
我以前曾跟毛先生说:“我很羡慕小孩子啊!不用工作,整天玩乐,啥事也不用管!”
毛先生翻我一个白眼,没好气地说:“你以为啊!做小孩很累的!你们大人想干嘛就干嘛,我们小孩子就不能想干嘛就干嘛!我们上课累死了!”
我认真地回想毛先生的日常生活,不得不承认,做个小孩,真的很累。
我那段时间一直在上课学习,一天的课程结束后,整个人累得几乎趴下。上课需要集中精神,尤其是中国式的课堂,几乎就是端坐不动,是一件非常耗精力的事情。
虽然我早已经忘记小时候上课的体验,但是,因为这段时间上课的经历,特别能理解毛先生说的“我们上课累死了!“
毛先生放学后得抓紧时间完成各种各样的作业,如果一切顺利,在晚上20点前吃完饭、洗完碗、又写完了作业,那么在洗澡睡觉前能有1小时的自由支配时间。
可是,这1小时的自由支配时间也不是每次都能尽情玩耍,有可能找遍熟识的小朋友,也没有找到一个可以一起玩的,因为他们要么在写作业,要么在上课。
出于这份理解,我不愿意在做作业这件事情上,让毛先生体验到更多的“疲累“和“痛苦”。
3
在毛先生刚上一年级的时候,我也是陪写作业大军中的一员,因为他那时认识的字不多,自主学习的能力还没有发展出来。
网络很流行的一句话是:不陪作业母慈子孝,一陪作业鸡飞狗跳。
在经历了一段彼些煎熬的陪写时光,我觉察到陪写作业,是最完美的情绪投射机。我内心深处幽灵一般飘荡的恐惧肆无忌惮地倾巢而出,一股脑儿地往孩子身上扑去。
“事儿多、一写作业就要干这干那”“磨磨蹭蹭,半天写出不来几道题”“太笨了怎么也教不会”……这些指责的背后往往隐藏着父母深深的焦虑和恐惧。
有些是害怕被权威指责的恐惧,有些是害怕自己不够好、不够完美的恐惧,还有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恐惧因人而异。恐惧各有不同,相同的是都在那一刻投射到孩子身上。
而在父母焦虑而烦躁的陪作业之下,孩子是否能安心写作业呢?答案是否定的。
被陪写作业的孩子不但压力山大,而且往往因为过于紧张而更容易出错。我总是喜欢建议家长们多做做角色互换的体验,尝尝那种被人坐在旁边督促、指示、指正的滋味,也许有些觉察会被唤醒。
在育儿的过程中,父母会遇到很多挑战,而这些挑战都是在提醒我们往自己的内在去探索,去了解自己的内心发生了什么?
困在情绪之中想要解决问题,如同困兽之斗,杀得双眼血红,结果无非剩下两败俱伤。先从焦虑、烦躁的情绪里走出来,才能找到解决方法,出路就在这里。
4
一陪作业就鸡飞狗跳的剧本,我以前演过,甚至直到今天,只要一拿到这个剧本,我还会上演。
和以前不同的是,我接受了自己”做不到“的真相。
所以,我采取的解决方法是拒接剧本。
我坦诚地跟毛先生说:“陪你做作业,我真的没法做到心平气和,我也不想发脾气,这对你不好,对我自己也不好,可是我真的控制不了!所以,你的作业还是你自己安排吧!不懂的字就查字典。实在不会的,你集中到最后,一次过问我。作业你自己负责检查就好,如果需要签名,你来找我,我只是签名,不负责检查对错。“
当我接受了自己“做不到“的真相时,我就从情绪之困中解脱出来,想到了更多的解决办法。
例如:我可以用手机录音的方式,解决让家长给孩子家听的问题。
例如:孩子因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失去自主支配时间而感到绝望崩溃的 时候,我主动帮他减负。
例如:有一个朋友想出了让孩子去托管中心写作业的解决办法。
……
如果暂时改变不了自己,改变不了孩子,那就改变环境吧!
人最大的痛苦之一,就是和真相对抗。
拜伦. 凯蒂说:“如果你‘想要的真相’跟‘眼前的真相’相互冲突,就犹如教猫学狗叫。你当然可以一试再试,但到了最后,猫还是紧盯着你叫声’喵‘。“
当然,最根本的办法,是学会划分界限。
当我愿意去看到,写作业这件事情,是属于孩子的事情,而心有恐惧,是我的事情。我愿意为我自己的恐惧负责,我愿意放手,把管理作业这件事情还给孩子,让孩子学会承担自己的责任,那才是彼此真正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