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了几天会,我感觉精神很疲乏,中午睡了一会,精神好了一些,还是感觉不太清醒,正在发呆时,老朋友来电话了,说王姐来了,问我有空一起吃个饭吗,有空啊,必须有空。王姐是我的前上司,当时对我颇为照顾,两年多没见过面了,好不容易有机会一起坐坐,必须去啊,只是老公出差,无人照管我放假在家的儿子,带着一起去吧。
坐到一起的时候,王姐还是老样子,基本上没什么变化。她是位国企退休的老大姐,返聘后继续在整个河北东奔西跑,和年轻人一起工作拼搏,业绩优秀,很受公司领导和客户的推崇。她乐呵呵的和我们聊着支付宝滴滴打车手机银行微信转账,有的功能我都没用过,作为年轻了二十来岁的我都感觉自己很low。毕竟是那个岁数了嘛,她很喜欢说话,说她从国企里的经历,说她怎么转到销售岗位,怎么把北京市场做起来,怎么又做了河北的大区经理等等。听着这些我曾经反复听过的话,我禁不住陷入沉思
王姐是地道的天津人,当初是国企的库管,头脑十分清晰,干活麻利,很多时候别人头疼的事情,到了王姐这里都是迎刃而解,无论多么艰巨复杂的问题,她从来没有出过错,深受同事和领导的好评!有的人劝她,很多不如你的人做销售都挣钱了,如果你肯吃苦,干的会比他们更好。王姐心动了,为了挑战自己,她三十四岁转到了销售岗位,被分到了北京市场。孩子还小呢,她还是出差了,拎着大包小包赶赴北京,人太多了,她常常挤不上北京的公交车,只好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北京城,她说那会哪有四环啊,现在才知道,我都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北京市场做了八年,非常出色,临危受命,调动到了急需开发的河北市场。当时的河北几乎为零,她硬是一点点拿下,一点点做大,最大的客户做到了月均七八十件货,全国排名前三甲!转眼又是十二年过去了,多少总监来了又走了,却都对她另眼相看,因为她虽然岁数大业绩好,可是从来不倚老卖老,公司要求的手机定位啊、出差考核啊、表格考核啊,她都一丝不苟的完成了,经常成为总监嘴里的模板、典范!
王姐是有自己的独有的优点,看到她的时候我经常会想到我的妈妈。妈妈比王姐大几岁,可是她们的生活却有着天壤之别。妈妈是贫农出身,家中长女,还有三个妹妹,两个弟弟,生活贫困而艰难,因为是长女,一些简单的管家的事都是她来做,什么照顾弟弟妹妹,什么全家人的饭菜都是她,甚至代表家里人探亲或者出现在公众场合也是她。姥爷为了让她更好的发挥作用,让她读书读到了初中,也许是经历丰富,妈妈学习优秀,为人处世也比较有远见。那会小学五年,高小两年,她成绩不错,好像考上了更高的学府,姥爷却不让她继续上了,家里也是穷,没钱继续读书,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姥爷认为女孩子读那么多书没用。老师家访劝说了好几次,拗不过姥爷,只得作罢,也有人想让妈妈去学医或者帮村里边管点事,姥爷不希望她抛头露面,全都拒绝了,还特意找了一个贫农成份的对象,以求后世的安稳。从记事起我就知道家里很贫困,我们很节俭,家里的每个人都很节俭。我也知道奶奶和妈妈不太和睦,相处不太和谐。这么多年了,妈妈养育了我们四个孩子,每天忙家务或是农活。其实妈妈在我们家族里还是比较有影响力的,谁家红白喜事婚丧嫁娶了,必有妈妈主持操办,谁家有什么较为重要的事情需要决策,也常和妈妈商量一下,我们姊弟四人也是在家徒四壁的窘境中妈妈坚持让我们读书,我是大专,两个姐姐中专,小弟读完高中就去当兵了,相较于村里大多数初中没毕业的同龄人,我们家已经是高学历了。即便如此,我和王姐四处奔走谈那大大小小的订单的时候,妈妈的日常还是务农,还是琢磨着如何更好的照顾奶奶和爸爸的一日三餐。
有时我也会想起我的婆婆,她们岁数差不多大,所以我忍不住在心里偷偷的比较一下。婆婆家兄妹四个,三个哥哥,她是老末。在她还在襁褓中的时候,她的父亲去世,叔叔不久也去了,剩下妯娌两个带着七个孩子艰难求生,好像她到了十来岁才坐在了一年级的教室里,同学们纷纷嘲弄她,老师也不稀罕她,经常让她去最后排站着,一天天的站着,有时候还得去教室外面站着。去上了几天学,并没有学会什么,还感觉特别难熬,她就又回家干活了,至今,她也不识字,自己的姓名也不会写。婆婆干活手快,麻利,为人处世也应该蛮不错的,我不知道她为什么三十多岁才结婚,对象也是穷困不已,苦干多少年才盖上了五间砖房,她更是节俭,盛饭用的铝勺都用了二十多年了,常与铁锅摩擦的地方已经被磨的凹了进去,汤汤水水会顺着那块凹陷流出来很多,根本盛不了多少,很有点铁杵磨成针的境界。所有的家具都是老旧不堪,最新的摆设是他们唯一的孩子,也就是我老公的写字台,也快二十来年了吧。我婆婆对儿子和孙子极其重视,恨不能不让他们受一点点的委屈和不快,娇宠的不行不行的,对待其他的亲人却是淡漠有礼,婆婆也是有一些真知远见的吧,她也坚持让孩子读书,她常常柔和却坚定的劝说儿子一定要好好学习,走出农门。我和我的老公一样,贫寒出身,头脑简单,拼命苦读,却不得要领,只得了一个大专文凭。婆婆一直身体不好,多年来伺候家人吃喝拉撒。我们婚后并不同住,孩子有时不得已送回去住几天,节俭有爱的奶奶给孙子包糖饺子烙糖饼,煮方便面,因为孙子爱吃这些。
我有时常常想三个年龄相仿的人,都是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可他们的人生怎么会有如此大区别呢?她们每个人都各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我却禁不住的困惑,真的只是命运弄人?
回家的时候,为了激励儿子学习,我和儿子说就是因为她们小时候上学好和不好,导致长大后年老后的境遇如此的不同,一定要好好学习呀!儿子轻快的说知道了,却是依旧不愿意理他那堆作业。
还有,最近生意一单比一单难做,我总觉得自己入行太晚生不逢时,王姐说,我三十四岁转行的时候,很多人说前些年好做,现在晚了,不好做了,我干到了现在,还有很多人这样说,我想说,当有人和你说这话的时候,你还不晚,当你觉得想做什么事时立马去做,当你担心晚不晚的时候,这是你做这件事最早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