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如果读过同一本书,他们之间就有一条纽带。——爱默生
经过工作室两次一起读一起分享同一本后,我们也有了一条无形的纽带,那条纽带,紧紧地拴住我的内心。
在阅读中遇见更好的自己,本次阅读分享,我想谈谈从这本书上看到的名家大师的“所得”,与震撼我内心的“品德”。
一、得:冰冻三尺,滴水石穿
有幸亲临听过几场彭才华老师的课例,每次除了惊叹还是惊叹,每节课堂的韵味都是经久不衰,令人回味无穷。而,当我看了这本书,了解到彭老师的成长故事后,才明白何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
(一)操千曲而后晓声,方得语感
朱作义教授指出:“敏锐的语感既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 可见,培养语感非常重要。曾听过才华老师执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他从“初读求同,激情”到“解读求异,悟情”,再到“参读求同,升情” 三大板块,各负其责,层层深入。同时,关注古诗特征,在不同形式的诵读中,让学生入情入境,想象画面。这样的诗词解读,这样的课堂,对语言的敏感,自然也不是与天俱来的,靠的是常年累积大量阅读才得的语感!可谓,操千曲而后晓声。
(二)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悟得规律。
无论是语音内部的规律,还是语感的获得和提升,都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才华老师的书中有这样的例子,《威尼斯的小艇》一文中有这样的一段:“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读这段话,学生单凭语感大概也知道小艇的特点。但是,这种“知道”仍然是模糊的,作者对威尼斯的小艇打了三个比方,分别是:独木舟、天边的新月、田沟里的水蛇。这三个比方,有什么联系吗?原来,三个比方各有作用,独木舟说明了小艇形态窄而深,天边新月说明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田沟里的水蛇为了强调行动轻快灵活的特点。我们要引导学生,三个比方的顺序大有讲究,绝不能颠倒。好的作品处处暗含着作者精巧的构思,所以我们不仅要大量阅读,还要深入文本,投入深度的思维,才能真正读懂作品,才能懂得规律。
从“语感”到“规律”,我知道,所得的的过程都不易,我深知要学习才华老师像海绵一样吸取大量的书籍,还要学会寻找当中的“规律”,不断提升对语感形成的自我觉察、思考、总结的能力。
二、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我从这本书里,与名师有了一次深刻地谈话,这次谈的是教师的师德。在书中,才华老师告诉我,做语文老师,理应这样:
(一)书卷气
才华老师在教学《少年闰土》一文时,他心里装着的不仅是《少年闰土》,而是完整的《故乡》。他在体会朗读上做足了文章。他从整篇小说的视角去体会闰土这一形象,如诗的节奏,无声胜有声。试问,如果肚子里没有“墨水”,这节课就失去了浓浓的韵味。才华老师说:“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语文”。举手投足,甚至仪态、装束都应有老师该有的气质。语文教师身上,不管是哪种气质,一定不能缺的就是“书卷气”。
三毛曾经在《送你一匹马》里说过这样一句话:“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我深以为然,我们身边的名师,如:敏君校长家里的一面墙的书柜;我们“行走的图书馆”美青校长,办公室那堆积如山的绘本;陈德兵老师在搬家时,最头疼的是怎样搬走成千上万册的书.....他们身上散发的魅力,同样也来自于这浓浓的“书卷气”。
(二)有尊严
才华老师的一篇读后感里写到:教师以一副无所不知的姿态立在讲台上,话语权在自己手里,自以为是地“指点江山”,唾沫横飞。起先,低年段学生乖巧地和我们一唱一和,课堂非常热闹。哪知道随着学生年级渐高,境况却是江河日下,举手学生越少,课堂越冷清......
看到这时,我就想起自己的一次校内公开课,自以为准备的很充足,对自班学生也很了解。一节“热热闹闹”的课结束后,我自以为是满意的,没有漏环节,学生配合得也好。但是,评课时,一位老师跟我说,这是在表演,不是在上课,学生是在配合你的演出。现在,我再次反思,是啊,这样的课堂,是没有吸引力的。那么课堂的吸引力究竟来自哪里?除了必要的课堂技巧、课堂艺术之外,一定有一种教师的“核心素养”,那便是解读文本的功夫。只有我们的解读比学生更深入、更独到,我们的发现比学生更细微、更精彩,才能真正牢牢地吸引学。这,也是我们的职业尊严所在。
(三)育真人
才华老师说:“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她看上去宏大遥远,实际却决定着我们每一堂课、每一个教育细节。
他在执教作文课《发现母爱》,给学生呈现了千篇一律的“母爱”的文章,再分享了他自己的文章,写真事抒真情,通过一组漫画,唤起学生对母爱细节的回忆,在才华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都开始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这个“真”,真不容易。真,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我们所教的一切知识的能力才有意义。如此,才是真正在培育学生。
语文教师的最高智慧和成功的语文课堂,就应该这样,把自己的所“得”转换为有吸引力的知识,浇灌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之花上,使其茁壮成长。我要继续摸打滚爬,赶往做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