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篇之八
子夏请教说:“‘浅浅笑靥真姣好,明亮双眸传深情,素雅淡朴更绚烂。’诗中为什么这样说呢?”孔子说:“画画时,最后才上白色。”子夏说:“礼也是后来才有的吧?”孔子说:“能领会并发挥我心意的人,是卜商啊,可以和你一起谈谈诗了。”
乐道也
礼,是有可为,有可不为,是仁的内心的外在表现。礼的过程就是断舍离的过程,是集中精力发掘和表达内心能量“仁”的过程,仁者无敌,巨大的能量来自内心。
中国画中的白色,称为留白。在水墨画中,留白使画作具有了气感,流动感,和格局。留白不仅丰富了画的空间层次,而且使画具有了时间感,画的意境也升高了一个维度,显现的更富想象,也更灵动。留白显示了画师的心胸和格局。
中国字,尤其是毛笔书写的字,讲究气和结构,字内的空,和字之间的留白,最显气势和神韵,人如其字,就是写字时内心对这些空和留白的认识和处理能力。练字就是练心的过程,书法大家在世间做事,必然也是自有一种风格和气度。
诗,短小,文字简练,却想象空间大,留给大脑的思考空间也大,在几十个字之间,情感,情境饱满丰富。充分体现了“少即是多”
文坛有一种声音认为“字数越少,越显示一个文人的文学素养”,也是这种中国文化中“留白”思想的延伸。
归零能力,每天晚上,做一个归零冥想。将一天所做的事情做一个总结,然后放下。第二天,一切从头开始,生活每天都会被赋予新的流动的能量。
有一种风靡欧美的“零极限”思想,本质上就是“空”“留白”“不为”中蕴含巨大能量的开发。
空杯心态,空杯才能倒水进去。每当学习新知识,也要学会空杯心态,将大脑里的知识先清空,这样学习新知识的效率最高。“谦受益”,谦就是放空自己的能力。“海低为王”,低也是指放空自己的能力。打破思维的墙,也是指放空自己。放空就意味着包容,就意味着博大,就是开放的心态,就是创新的心态。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
君子之交淡若水,只为需要之事。小人之交甘若澧,交往只为贪欲。
断舍离思想和礼,留白,诗,归零能力,空杯心态一样,被减掉的部分就是不为的部分,离贪嗔痴。留下的部分就是有所为的部分,是能激发回归本心仁的能量。
断舍离,意味着内心有更强大的包容力,不再单纯用物品衡量人事的关系,也不再用某种思维标准判断人,而是能直视内心,知道所有的人事物思维都是内心向外的投射。
凡是被留下的部分,都具有激发内心能量的作用,而不为或者减掉的部分,也是在衬托有为或者被留下的部分,从明处和暗处,都更大的激发了内心能量。
房间里空的部分,包容了房间里有的部分,若没有空的部分,也就没有有的部分,也就不存在房间了。
大自然空的部分,包容了有的部分,若无空的部分,也不会有有的部分。
物理学里认为原子结构内部有电子,但是电子只占原子极小的部分,原子内部大部分都是空的。原子弹爆炸时的巨大能量来自这个空的部分。
无空,就不会有“有”,空能生有。
《金刚经》云:无住生心。
即是在空里生有的金刚智慧。若人听说空性,得欢喜,是大福德大智慧。
生活要学会留白,学会空,学会断舍离,这是生活的智慧,也是生命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