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不看米兰.昆德拉了。有些作家,注定与成长岁月血肉相连,每一次看,都绕不过当年的自己。就像对导师,你总想等等,再等等,等自己好一点的时候再去见他,让他看了欣慰,看了心生欢喜。也顺便看一眼当年的自己,自上次见面,已经走了多远。于我而言,这样的作家名单不长,像马尔克斯,像司汤达,像托尔斯泰,像米兰.昆德拉。
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相遇,是在上海,同时相遇的,还有上海的好友们。此刻坐在窗前,窗外是隐没于雾霭中的西山,窗内一盏清茶,恍然想起我们相识,刚好20年。也就是说,从读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到现在的《不朽》,20年。
不知道是否每个人都有一段“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时期,如果有,那是什么时候?我的这个时期,不是在校园里,是在去上海以后。刚去上海,在当时比较偏僻的闸北工作,住处离单位很近,附近有一个极小的岭南公园。现在还能记得初春早晨,在公园晨读,微冷,润湿的江南的风,茸茸的绿草。一直以为最好的初春就在江南,一切都是刚开始的,生机的,不喧闹不吵嚷,静静地生发,万物生长,悄然,向前,永不止息。在岭南公园的长椅上,曾经有一个刚出校门的学生,坐在那里,对着陌生的城市,想了解,想知道;对着不知在哪里的道路,想开步走。精神的引信在那里,却不知怎样、由谁来点燃。
那个过程来不及思索就发生了。开始是就某些现象或者见闻的探讨,很快就触到了表象后的内核。有生以来对自由、平等的理解,始于闸北的斗室。记得开始时很困惑,因为似乎每个学生在象牙塔内都被告诫过:你将来工作了,要学会适应社会。这是我对这个观念的第一次质疑,也是经过激烈斗争后的第一次否定。Just be yourself。这是第一课。这一课不容易。来自古希腊的呼喊:认识你自己。只有在做自己的过程中才能渐渐接近自己,从众的路,必然与自己渐行渐远。而不能与自己和谐相处的人,会看到这个最深的不和谐导致的种种问题。这也是最有价值的一课。我不知道对我而言,是早了还是晚了,只能说,恰在那时那地,It happened。在通宵畅谈后破晓的曙光中,一无所有的一大帮朋友,似乎看到了共同的光明未来。
就是在这个时候,米兰.昆德拉来了。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一起,来了。每个人在书里看到的都不同。现在想,偶然性还是命运的表象,命运的本质,古希腊人说得最清楚。但是,这本书会一下子动摇你对世事的认识、分析和论证逻辑。如果一些偶然性决定了事件的关键走向,那么你做的,将做的和正在做的,是什么?换言之,米兰.昆德拉把一个巨大的问号埋在了那里。你以后每次惶惑、回望,都不得不想一遍这个问号。这样问过世人的,还有加缪,还有卡夫卡。不过遇到加缪和卡夫卡的时候,已经和这个问号相处经年。记忆中的映像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一组,跟昆德拉一起的,还有《蓝》、《白》、《红》。
有一年回上海,和朋友们一起K歌,有朋友唱了《闪亮的日子》。“我来唱一首歌,古老的那首歌,我轻轻地唱,你慢慢地和。是否你还记得,过去的梦想,那充满希望灿烂的岁月。你我为了理想,历尽了艰苦。我们曾经哭泣,也曾共同欢笑。但愿你会记得,永远地记着,我们曾经拥有闪亮的日子。”女儿出生后家人和朋友第一次带我出去唱歌,我只唱了这一首,泪盈于睫。
那时确也一起做过很多“可笑”的事情,一起跑回同济去看大学生的舞会;一起吃饭有人买单但一起打车不愿付钱(上海太大,车价太贵,居大不易),于是上车后纷纷要求先送自己,不管道路远近;新天地甫开业,朋友欣然邀往,说要去一“叹为观止”之地,要求我从正在开的会议里溜出来,她来接我,同意,结果车行一小时后发现又来到我刚刚溜出来的酒店,不检讨自己开车不认路,责我好好看地图,只能答“不会看,只会聊天”,还曾经夜探仙霞路;夜里高架兜风,无车河可看,只是碰巧有人刚学会开车,需要陪榜;有一年冬天朋友来大连玩,由于草木皆枯,傲立海边寒风中,让他们戴墨镜,说这就是海边春天的样子了……这样的事情一长串。
也一起做过正事儿。我们一起看某些行业的发展;胜败兴衰;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异同……最重要的,我们一起经历人生变迁。
到上海后的第一个春天,也是毕业后第一个生日,朋友们全体给我庆生,晚上把朋友们送的白百合置于床头,馨香之气,永志难忘。时隔经年,在整岁生日时,所有朋友们曾经又聚过一次。一朋友被责成买蛋糕与蜡烛,完成极其认真,蜡烛密密麻麻,一个也不能少。我真的特别开心,那意味着,我们在一起,已经那么久。什么也没有这个重要。繁华都市,素年锦时,何时可以再通宵达旦,说说我们这些年遇到的世事,爱,与生死。
本文图片好友迎摄自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