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解析:第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最善之人如水,因为水善于滋润万物而又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人们都不喜欢呆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了。至善之人,居位善于选择地方立场,内心善于保持沉静但是又深沉,待人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格守信用,为政精简处理,能把国家事务都治理好,处事能够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至善之人所作所为因为他有不争之美德,所以很少有过失,别人也就没有了怨尤

【诗云】

上善若水利不争,处众之恶有道行。
择位而居心智熟,言而有信待人诚。
为政杰出堪治世,敏识时机万事能。
不争而争上上策,得利悠然享太平。

【赏析】

老子也有偏好,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他最爱什么?水,他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为什么这么说?其实这很简单,在遥远的古代,由于什么的认知尚浅,认为水的物质属性最为奇特了,它有形却又无形,柔而润,阴而美。还有就是万物处于混沌初始状态的形状,和水流形成了漩涡即为相似,故而生成太极的起初雏形。

为什么说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那是因为他的言行有类于水的特性。王夫之曾经解释说:「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句感觉有些绕,具体什么意思呢?看似不争,却无形中得到莫大的利益;看似很无私,却因为无私而获取了私利〕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

水滋润了万物却无索取于万物,而且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也是因为这些地方能够承载着它。后面连续七个并列排比句都是描写水德的,同时,也是类比的方式介绍善人所应具备的品格和技能。并列举出七个「善」,这些都是受到水的启发,老子的本意是比喻,以期能更加简明地说明问题。最后得到结论:这就是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为「不争」。也就是说,宁为别人之所不为之事,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不会有什么怨尤。 笔者有点不太认同老子这个观点,他的想法过于消极退缩,大多数时候你若不去争,什么都得不到,肯定得饿死。老子的这个观点容易被桶子阶级所利用,因为他们大多希望老白杏乖乖听话啥也不争好管理。

《荀子·宥坐》中记载了孔子一段话,是答弟子子贡问水的,特别精彩,引申阅读一下:

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偏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洮洮乎不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而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

什么意思呢?大体是讲,孔子啊,他以水来描述了理想中的具备崇高人格的君子形象,中间提到了关于德、义、道、勇、法、正、察、志以及善化等诸多道德范畴。这些观点与道家是有很大区别的,也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此段引文与《道德经》第八章参照阅读,能够分辨出儒家和道家对同一事物看法,他们最大的差异在哪儿。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老子道德经解上篇 憨山大师著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
    妙行如涣阅读 35,608评论 6 39
  • 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阅读: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
    暖阳_1332阅读 186,523评论 4 81
  • 第二百三十二天。 今天是七月份最后一天了,一个月就这样过去了,这个月过得又快又慢。 今天没做什么那其实啊,这个月也...
    何以醉阅读 107评论 0 0
  • 方圆发来一张图片,她是我们班的班长,很小子样的女生,乐于助人,颇受欢迎。图片上是不同样式的阿迪达斯套装,有微信二维...
    逸黎阅读 793评论 13 6
  • 大S 四物汤养出美容大王 原料:当归10g、川芎8g、白芍12g、熟地12g。 做法: ① 把四味药在凉水里浸泡半...
    周夏阅读 3,358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