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段话,“人生最大的难题就是: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一切迷茫与困惑的解药,唯有:不断地认识你自己。”有时候我感觉自己都不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么做,做完这件事后十分后悔。又有时候,会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该做出怎样的选择。对自己有着太多的疑问,也期望自己能够更强大,能应对人生的种种难题和意外。所以我选择了这本书,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一些答案,能让自己的内心更强大。
这本书共五章,可以说是自我认识道路上的五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一章),从容:突破关系束缚。
圣经里的故事说人原来没有烦恼,自夏娃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后,人类开始有了烦恼。作者说若这个烦恼有解药,那就是认识自己。而认识自己的途径有很多,可以观察自己与他人相处的模式。作者带着我们去探索: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是“充电”还是“耗电”,为什么有些关系是“耗电”的,我们依然无法终结。我们在关系中拥有多少人格面具?我们花了多少精力维护面子。我们对别人的态度是亲近、回避还是对抗。我们能否处理好人际关系中的边界。这些探索帮助我们看清自己人格中的特质,以及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阶段,自然:卸下防御伪装
构建关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一部分作者将带我们看清我们与人相处时的样子。我们有各种保护自己的防御手段。高级的防御机制会增加我们的情商,让我们不要那么脆弱。但低级的防御机制则会损害人的情感和意志。作者介绍了战斗、逃跑与石化这三种重要但无用的防御机制。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会启动不同的防御机制,可能这个情境下是攻击者,另一个情境下就是逃跑者。还有敏感和无感。一种过度的反应和毫无反应的防御机制。还有拖延、自闭,还有理性防御机制等等防御机制。人真的是很复杂呢,居然会有这么多的防御机制。那我们该如何发展更合适的防御机制呢?答案是充分地发展觉知。作者鼓励读者多做下面这样的练习。处于每种情境中时,我们都要有意识地觉知投射是怎么发出的,我们侦测到了怎样的人际间的信号或身体的信号,这个信号又激活了我们内在的何种防御机制,我们又如何动员了这种机制,而被动员的机制在多大程度上夸大或扭曲了现实,进而让我们呈现过于亢进的敏感反应,或是过于麻木的无力反应。
第三阶段,自在:修通情绪困扰。
在这部分,作者介绍了好几种情绪,恐惧、焦虑、愤怒,绝望、悲伤等。上一阶段讲的是防御机制,我们为什么要费劲心思的去防御,因为我们所防御的都是被标记为消极情绪的诸如焦虑、悲伤、无聊等。所以在我们觉知我们的防御机制后,我们更需要了解我们的情绪。我在这部分,又想起海萍老师上课时说过的那句话,情绪没有好坏,每种情绪都有它的价值。当我们接纳我们的各种情绪时,防御机制也不需要去阻隔这些所谓的“消极情绪”时,我感觉自己可以更打开了,更富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了。当我们更了解自己的情绪,我们的情绪也更不容易被他人左右,自己也会活得更加从容。这也是这本书在目前为止带给自己最大的收获。
第四阶段,自由:找到自我价值
生活中束缚我们的东西太多了,各种标签,自动思维还有各种杂念,它们会干扰我们,让我们看不清自己。我们会用我们的经验预判一些,规避的一些可能性,但也丧失了一些可能性。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重新分辨哪些帮助过我们,哪些需要重新建立,我们要重新找到自己的价值、信念和意义。
第五个阶段,新生:勇敢面对真我
在这部分,作者说活出新生是一个不断做减法的过程,撕掉不适合自己的标签,接纳新事物,重新定义自己曾经不那么好的经历,整合人和世界的复杂性,坦然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必然成长,人生之路也会越来越宽阔。我非常喜欢这章中的一句话,你值得美好而充实的人生。
作者在这本书的最后写到,“可能大家一开始怀着各种目的来读这本书,现在回过头来看一看,那个目的是否依然清晰呢?或者是不是进入了一种若有所失的状态?如果是这样,我想我的目的就达到了。因为在我们准备开始一段旅程前,要放下很多东西,甚至包括对这段旅程的期待,如此才能拥有一段美好的旅程。”读到结尾时,我当初读这本书的目的确实已经开始模糊,没有找到什么让自己更强大的秘诀,但我更了解自己了。一本自我探索的书推荐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