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驰骋职场数十载的老HR,见多了职场中的人来人往,职业素养要求我们公正客观的面对工作中的每一个人,至少我身边的HR朋友基本不会用这一部分作为谈资。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先不论营盘是否是铁打的,兵肯定是流水的兵。作为一家研产销一体的公司,我所服务的营销业务板块遍布各地的员工有小两千人,这流水的兵的确是流水,但每年的行业人力资源报告中离职率数据还算好看,远低于行业流动率30%这一比例。
不管是怎样的行业企业,我相信都一定有员工对企业哀声怨道,企业亦是如此,这很正常。再好的行业企业都有他需要改善的地方,再有能力的人也有他需要提升的方向。
离职员工背景调查这类行业信息互通的动作司空见惯,也有专业的背景调查公司,是每家公司对于候选人录用的最后一个确认环节。目的是为了最低限度的降低企业用工风险。当然,大部分企业面试结束后会告知候选人会做过往履历背景调查,这说明候选人已进入企业的候选名单,也有很多企业不告知也同样会有这样的动作。
1、谨言慎行,你只代表你自己
今天,我接到一个背景调查电话,调查的是一个仲裁离开的员工,这是招聘组的同事在负责维护,碰巧几个同事都在电话中,总机电话莫名其妙的转入到我的分机,对方在接通电话后第一时间报上来电目的与公司名称及要调查的员工姓名。其实,我们很难记住每一名员工的信息,全靠系统记录的信息作为判定的依据,这名员工是人力资源部的名人。
该员工是公司沿海地区一名业务,入职后业绩平平,备孕怀孕生育休产假,然后跟公司折腾产假期间双薪,所谓的双薪其实是产假期间公司正常支付工资,生育津贴是社保局统筹用于补贴员工产假期间公司支付的成本,或者公司不予支付工资,由社保支付其生育期间的相关津贴。公司的制度是产假期间正常支付所有员工工资福利,生育津贴如高于工资,差额部分全额退回给员工,如果员工产假期间的工资低于生育津贴,公司不会要求员工补差。制度在公司沿用10年以上,员工分布在将近300个省市等,在这部分政策上执行上第一次接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经过我们对政策的再解读与梳理,咨询了法务部的同事,咨询了公司的外部法律顾问,确认理解无误的情况下与员工做了沟通及政策的再宣贯。
员工不认可,直接把公司诉上了法庭,一审二审都被驳回,又诉到了高院,败诉后员工离职了。公司当然不缺这2万,挑战管理制度对职场环境来说就不太好了,出庭是HR工作的一个部分,每年总有几场官司要出庭,大部分都是类似于这样“职闹”,全国各地也轻车熟路,所以都懒得浪费法务或律师资源。
2、离职见人品,亦见职业素养
该员工的新东家委托背景调查公司对员工的过往做核实,我接到电话后问:员工提交的履历信息是什么?我们已经为其开具清算清单及证明,上面详尽注明了离职原因,背调公司的工作人员回复该员工并未提交任何证明材料,他们是通过企业名称查询到我司电话。好嘛,让我们如何来回应你的在职情况?我只是陈述该员工仲裁结束劳动关系的,背调公司的人直接pass了对该人员的候选资格。
作为企业HR是要对企业负责,作为背调公司同样是要对雇主负责,就算以上都通过隐晦的陈述隐瞒过关,HR同行们还有一个核实途径“中国裁判文书网”,上面记录所有有过案底的每一条详尽的判决裁决信息。
我想说,在这个数据化时代,没有什么信息是可以真正意义上做到保密,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对于候选人的关注度也是越来越精细。总之,候选人选择企业,企业也选择候选人。企业选择了你,作为衣食父母,维护企业声誉,竭尽全力创造自我价值与企业价值,我想这是双赢的。但如果觉得不满,当今就业市场如此宽泛自由,大可选择换一个喜欢的。
当然,本该属于员工的利益,如若雇佣双方不能妥善散伙,员工当然有选择诉讼仲裁的权利,这合情合理合法合规。
一个人离职的姿态,可以很好呈现一个处事的习惯。而习惯最能看出你是个什么样的人。一个事事负责的人怎会怠慢工作呢?而如若职业素质不好,那你去到哪里工作又有什么区别呢?利益面前触底的到底是不是你该拿的?。
3、界限是品亦是德
1)决定离职的时候,写好离职信,好聚好散,山水有相逢,说不定哪一天又再次合作。
2)做好离职交接,作为离职员工确保自己的切身利益,作为企业清算彼此的账款证明,利己利人,方便彼此。
3)但凡离开后还能赞扬前东家的,就没见过这一类人混的差的。理由显而易见,离职情商亦显而易见。
4)都是靠专业能力素养混口饭,口碑品牌是自己的。做人做事守德守品,任何时候别人都会敬你一寸,而你也永远有的放矢。
我们公司有一小分部分员工是离职后兜兜转转又回来的,有一部分是拿补偿金离开后续兜兜转转又跟老东家续上业务合作的。所以,为什么总听人说离职见人品,分手见人品,道理显而易见。格局这东西拿不着看不见,但具备了,路不会走的太窄。
再说HR部门都是些什么人?看见很多对HR评头论足的,不专业的也的确不少见,HR对外行使职权代表的企业品牌形象,也传递自我的专业能力,所以不专业的HR讨来争议另当别论。别家公司HR部门的专业配置我说不好,我们公司HR部门三十多名同事,从专业分布上看学法律、人力资源、心理学、中文的占了将近一半,然后是学新闻、计算机、经济学还有药学。
在员工统筹管理层面上看,我想评估和判定一个员工的综合素质与职业素养也是够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