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于2020/10/17
以前在小县城里上学,虽然是住校,而且管理严格、时间紧迫,但是十分钟就能到家,还是让我觉得安定和踏实。
高一的时候搬新家,城南并没有开发好,商铺也少,买东西很不方便,不过好处是离学校近,小病小灾也从来不是大问题。
我不算是个非常让人省心的学生,成绩不怎么好,性格懦弱,自卑自负还玻璃心,日子有时候过得委委屈屈,反思一下发现问题还是要归结于自己。在幼稚和成熟之间反复横跳,没什么目标和理想,浑浑噩噩混日子。
要说性格和人生认知的彻底转变大概就在高三最后一学期,大概是社会现实和崇拜者的双重打击,性格和思维认识被反复蹂躏,最后反倒是有点刚毅坚卓的意思了【我猜能像我一样愈是打击愈有积极抱负的人大概不多,说不定这就是“心大”的好处】。“安心感”大概就是那时候大部分形成的,要说是什么组成这种感受,应该就是“底气”和“清晰且自信的自我认知”。
高中的美术学习因为种种原因断断续续没有连续起来,一边觉得自己应该取得好成绩,一边又觉得自己实力不够,好成绩根本就是无稽之谈,焦虑得要命。大概是疫情假期让我有一段足够的时间去沉淀反思,也可能是觉得“普通美术生的网课学习好像并不怎么见效”的投机取巧,反倒是有种“一切都回到起点”的镇定。
重新开学后,学习方式方法以及态度差不多都是“破釜沉舟”,倒不是说多么狠心地对待自己——因为已经差不多做好了复读的准备:我知道我可能今年要落榜,只要我想就可以复读,所以今年怎么做就让我听我自己的安排吧。
按道理说以我那种大开大合的学习方式,曾经的自己是绝对不会用的,风险太大。但大概是知道自己“还有退路”,自然也就“没在怕的”。
这种“不介意失败”的感觉似乎就是安心感,因为父母支持,自己也清楚认识自己,不需要刻意掩饰和隐瞒,老师和同学对我这个半路出家的半吊子学生也并没有抱什么很大的希望,反倒是让我毫无负担,又恰好应届考了个看的过去的学校。
那段时间的自我,大概最真实。
因为有本钱,有底气,我能理解我自己,父母愿意给我留退路。
可是这种感觉又在暑假和新环境里慢慢消磨掉。暑假时人多嘴杂,一开始我不知道去哪儿,新环境里又人生地不熟,这样才觉得自己是真的“孤寡”。大学里同专业的同学只有一个基本说不上话的异性是同省,整所学校连个同市的学生都没有,我暗暗地想,说不定我就是学校里第一个点亮我们家乡地图的学生吧?
那也太孤单了一点。
高考之前老是想着“一定要出省看看”,来到昆明反倒就是开始怀念山东的某些东西了。
我身边没有熟悉的人,没有熟悉的事,没有熟悉的口音,没有让我的胃完全适应的食物,也没有黄河流域所特有的泥土和空气。所见都生疏,说句实在的,还挺慌。
我不知道像我一样的人有多少,感同身受的人是否存在,如果你是其中一个,或许看一看这篇文章会觉得有点安慰:原来这样觉得不够安定的人不止我,也算得上是有个旅行里的伙伴吧。
从东到西也好,从北到南也罢,哪怕是出国,大概各地也都有可爱的人,总有点你会喜欢的东西。或许我们努力克服一下,努力看看有趣的东西,就能对生活重新热爱起来,就能重新拥有安心的感觉。
这种底气和认知总是来源于自己对生活的把握,只要慢慢变好,认真生活,大概我们的“安心”也会重新被抓在手里吧。毕竟家乡与亲人虽然是给予最温和栖息环境的根,但种子也要学会在飘摇里生存。
我们在成熟起来,能让自己安心的“房子”也得自己盖。
学会自己生活,你才能根扎得很深,从此枝繁叶茂。
微信公众号:心动至上
“想要成为温和且坚定的我的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