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等机构发布《青少年蓝皮书》。蓝皮书采取儿童参与式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1543份。根据各个城市学生的调研,蓝皮书整理出孩子最不喜欢家长说的五句话,内容分别是:①快去学习/快写作业;②你看别人家的孩子/你看看别人;③不许看手机/不许看电视/不许玩游戏;④真没用/笨;⑤一天到晚就知道玩。隔着屏幕,都可以感受到家长们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和孩子内心受到的伤害。
事实上,许多孩子的问题恰恰反映的是父母教育的问题。通过这次调查,不仅让我们可以更加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同时,也让我们更多的感受到家长在教育方面专业知识与科学方法的欠缺及心态上的急功近利、缺乏耐心。事实上,每一位家长在进行育儿之前都应该学习科学系统的育儿知识,这样不仅可以使孩子得到健康快乐的成长,还能最大程度的开发孩子的潜力。
许多家长认为“生了孩子慢慢就会带了,不需要学习。父辈们不都是这么过来的吗?”还有的家长宿命论“孩子以后啥样看他自己的造化了,啥人啥命。”也有的家长崇尚自然,“孩子自然而然就长大了,吃饱穿暖不生病就行了。”可是父母真的不需要学习吗?
科学研究表明幼儿时期是孩子脑部发育的黄金时期。大脑的发育分为三个阶段:爬行动物脑、情感脑和理性脑。对孩子来说,幼儿时期起主导作用的大脑结构是爬行动物脑和情感脑,大约三岁以后,孩子的理性脑才开始慢慢发育为主导部分。针对不同阶段的脑部发育特征,家长应该尽力完成对孩子脑部的最优开发和正确引导。幼儿时期许多不恰当的行为很可能会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甚至成为日后孩子学习和生活中的障碍。因此,家长应该科学系统的学习育儿知识,给孩子最好的陪伴。
那么,父母的学习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首先,要学习儿童成长与发育相关的专业知识。
诸如以上孩子脑部发育的特征与需求的科学知识,全面掌握相关知识就能够明白孩子在某一阶段的行为特征,并做到有的放矢。例如,情感脑使孩子感受到憧憬、恐惧、挫败、生气、想要获得某些东西。针对孩子的体验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得到想要的,无法得到时安慰他,保持同理心,给她安全感并满足情感需求。试想一下,此时如果家长没有很好地完成这些可以安抚孩子的行为,很可能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性格缺陷慢慢显露,从而在社会生活中容易受挫。
其次,要注重言传身教,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
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如果想要孩子学习、读书、发展特长,那么自己就不要看电视、打游戏、打麻将。孩子在幼儿时期正是学习与模仿的阶段,父母的好行为是孩子最好的榜样。试想一下,爸妈都在阅读学习的家庭环境里,孩子会做什么?
最后,要学会如何与孩子互动。
自己有了专业的知识,懂得了科学的育儿方法还要学会自然的表达出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关心、爱护与尊重。通过一些形象生动的对话、丰富有趣的游戏、共同完成的小任务,都可以在增进情感的同时,给孩子带来有益的启发和引导。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