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11】

一、收获

1.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时,可以从四个方面向作者说明,(1)你的观点不足(2)你的知识有错误(3)你不合逻辑——你的推论无法令人信服(4)你的分析不够完善。在评价之前,一定要了解作者的观点,避免陷入情绪化或偏见的状态中。

2.永澄老师提出一种新的判断方法,可以从结构化思维入手,前提是论说性作品。结论先行,上下对应,分类清晰,排序逻辑。

结论先行:你的结论是什么,从结论入手

上下对应:你说的这个观点下面有具体的内容支撑吗

分类清晰:你的分类清晰吗?符合mece吗?

排序逻辑:案例之间的关系是有逻辑的吗?

3.读书的过程中一定要问自己,你读书的目的是什么,这样做有意义吗,不是每本书都要用分析阅读,这些规则只是衡量阅读层次的理想标准,以及读书的深度。尽量仔细阅读一本书,而不是浮面的阅读大量的书。


二、感受

1.不管是沟通还是读书,你要把自己的前提和假设摊出来,你要知道你的偏见是什么——这也是你的预先判断。

比如很多人看书之前会看别人写的豆瓣书评,如果你自己的思考能力不是很强,那么就很容易被别人的思维框架框住。

比如你和别人沟通时,双方发生争论,有一些情况可能就是由于自身偏见造成,沟通过程中注意说清楚,我所看到的事实是什么样子,还原到对方的状态,按照上一节的内容来说就是不要去除冗余。

2.抓住关键词,要理解关键词后再继续往下读,不要想当然以为自己理解了(你认为的你认为就是你认为的吗),当你真正理解关键词后,会让你后面的阅读更愉快更顺利。

不要以为很简单,搞清楚自己的目的是什么,不要以为自己理解了就跳过去,要认真去读。搞清楚作者在说什么。

3.主动阅读过程要回答四个问题,我之前一直在困惑到底什么时候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每个阶段都可以回答,但是回答的深度确实有很大区别,我自己进行总结后发现:

检视阅读后的收获是,搞清楚文章的大体结构(结构可以不对,但一定要对结构有就初步判断),文章中的关键词有什么,整体说了什么,读完以后,你的收获有哪些,有什么问题。

分析阅读:分析阅读初学者为了可以训练分为两个阶段,搞清楚文章结构和诠释作者意图。如果比较熟练,这两个阶段可以融合在一起,读书的过程中回答主动阅读的前两个问题,读完后回答主动阅读的后两个问题。

不管使用什么方法,都必须明确,你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想要收获什么。

三、行动

用结构化的方式判别下一章的内容。


一个小的补充,针对偏见:

不要带着预判观点看别人,我们很容易受先入为主的看法影响。

或者,也许你相信你是对的,但我觉得你在相信自己是对的同时,也能理解理解这世界上还有很多其他想法的人。

给别人贴标签骂人容易但毫无意义;能理解别人很难但能让你得到很多。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