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歔(xū)、或吹,或强、或羸(léi),或挫、或隳(duò)。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一部分: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在中国历史哲学的发展中,儒道两家的思想是同一个根源,像尧舜以前的黄帝,乃至黄帝以上远古史中的三皇五帝,这些古人之所以当皇帝,是不得已而为之,是真为大众来服务的,可时代越向前走,这种观念就有所改变,因为人的欲望愈来愈高,私欲一旦提高,政治上就变为家天下的制度了
这里段所讲的,还是上古文化公天下的制度,天下这个词在中国文化观念中,可大可小,上古公天下的帝王,并不像后世帝王是有目的的,是想要纵横天下,想要割据城池,号令天下才做皇帝的,这是私天下的帝王思想,与上古的明王思想,王道精神,不得已而出来为天下、为一般人谋福利是不同的
第二部分: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天下神器这四个字,在文义上不是连起来的,要再加一个者和也字,成为天下者,神器也,意思是说,天下这个东西,是一个神妙不可思议的东西包括国家、政权等等,所以这个东西是碰不得的,像后世春秋战国时代的情形,尤其像秦始皇等等的做法,更具有充分的代表性,他们是以私欲为出发点,为个人的英雄思想而号令天下,最后还是要失败的,越是私心自用,抓得越紧,抓得越牢,则失去得越快
第三部分:故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
这段讲的是宇宙的法则,宇宙的物理有一个共同的法则,就是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拿行来说,你向前进,当前进的力量达于极点时,就是后退,就如《易经》上所讲的无往不复,所以说或行、或随,有进步就有退步,有退步就有进步
或歔、或吹,歔是指把气吸进来,吹是指把气呼出去,所以呼吸也是相对的
或强、或羸,一个东西强壮到极点之后,就会变弱,相反亦之,比如一个人身体多病,但往往能祛病延年,虽然整天病兮兮的,却能活得很长寿,反之一个身体非常健康的人,有时候却忽然去世了,这是因为他自己觉得身体很健康,往往就不重视养生,保健之道
或挫、或隳,挫是指很尖锐的东西,越是尖锐的东西,毁损得也就越快,相反亦之,这几个原则是为了说明宇宙间一切事物,随时都在相对的变化
第四部分: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在第六十七章会讲到三宝即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是指我们做人处世,要慈悲为怀,仁民爱物;俭是指要节约不奢侈,收敛自我不放纵欲望;不敢为天下先,是指天下万事,没有创作的事物,所谓创作只是自然的因缘条件成熟了,在一个机遇下自然会得到成功,人若想单独创作制造,就会违反自然因缘的原则,是不会成功的,所以说不敢为天下先
而这一段所讲的内容可以理解为三宝的前奏,所以圣人之道,第一去甚,做人做事不要太过;第二去奢,做人做事要节约不奢侈,要顺乎道义,有所节制;第三去泰,做人做事要守静谦下,进退有节,不锋芒毕露,不以自我为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