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一场耗时耗力耗费心血的持久战。每个家长都在这场战斗中全身心的参与,生怕有哪一点做的不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生怕自己的孩子与成功失之交臂。实时监控别的家长的动向,恨不得自己有三头六臂。然而许多家长都忘记了自己的角色,孩子的教育家长至关重要但却并不是主角。
1.父母是孩子一生的老师
宋有名言: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养不教,父之过。
每个父母都是自己孩子的老师,能够影响孩子的一生,是影响孩子一生的老师。孩子纯洁的内心犹如等待耕种的沃土,父母撒播怎样的种子就会得到怎样的果实。这就需要父母在教育的过程中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不要以为孩子的教育过程只在学校完成,孩子的老师只有学校的老师才是。
网上一次班级关于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的调查活动中随机抽取了15名同学,调查的结果和我的预期差不多。
在这15名孩子中她们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和她们的父母大体相同。
父母喜欢玩手机的,孩子也喜欢玩手机;父母喜欢睡懒觉的,孩子也喜欢睡懒觉;父母喜欢阅读的,孩子也喜欢阅读。
虽然一次的调查不能说明全部,但从结果中我们也能看出父母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具有非常大的影响。
2.孩子的教育应该是全方面的
人的价值体现在方方面面的发展上,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也不应该只局限在学业上。
我身边的有很多这样的家长,给孩子安排了满满的补习班,不仅孩子喘不过气家长也忙的喘不过气,在辅导作业的时候更是用“鸡飞狗跳”来形容也不为过。
我心里一直有几个问题,一个孩子学习好就方方面面都是优秀的吗?一个孩子学习不好但是听话懂事我们能说她不是一个好孩子吗?到底该怎么定义好孩子?
学习是孩子生活的重要部分,但并不是全部。因此家长应该想方设法让孩子有一些做其他事情的时间和空间。
在紧张学习之余,让孩子做些其他事情不但可以减轻学习的压力,而且可以调节孩子的情绪。有时候做些功课外的事情,多接触社会,反而可以触类旁通,启迪智慧。有时候周末带孩子出去走走,不仅可以增进亲自关系,还可以开阔眼界,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3.父母,只是教育的参与者
父母、老师、孩子、社会、学校都是在孩子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的参与因素。孩子,是接受教育的主体,更是自己人生的主角。父母不应该过度干预孩子的选择。
我的好朋友小敏家的女儿正在上小学。小敏最近不止一次和我吐槽自己的女儿,我仔细倾听想看看母女两个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一番谈话后我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
小敏学生的时候英语和数学就不好,理所应当的也觉得自己的女儿也需要恶补英语和数学,更何况身边的宝妈都在给孩子报了各种英语训练营、国际奥数班,小敏的女儿被迫在每天晚上和周六日都要抽出时间给英语和奥数,即使自己在班里英语和数学成绩都不差。
其实我知道小敏的女儿喜欢画画,每次来到我家都要拿我的画笔画会儿画,可是小敏觉得这是没用的,只有学习好了才有机会,才能不输在起跑线线上。
父母是孩子人生的参与者,参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但这种参与慢慢的喧宾夺主,一味地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只会适得其反。
4.教育的基调是爱
中华民族是一个含蓄的民族,中国人的情感都比较含蓄,很少有父母会经常和孩子说:我们爱你,但却不停地用行动表达对孩子的爱。
这就是家庭教育中最重要也最容易被父母忽视的问题:让孩子感受到爱。
只有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才会感觉到幸福与安全。这样也会让孩子感激父母,减少和父母的对抗行为。
最后,父母是孩子教育的参与者,只有正确的参与其中,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打造幸福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