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所限,锚定效应是我们的救命稻草
我相信说到这一步,锚定效应是什么大家就了解到了,那么哪些人有锚定效应呢?答案是,所有人都有锚定效应。比较有趣的是,专业学过心理学的人,他也有锚定效应。
不过应当指出的是,不同心理性格的人,对于锚定效应会表现出不同的敏感程度。比较喜欢和别人交流、比较合群、比较喜欢听别人不同意见的人,他的锚定效应就稍微淡一点,不那么明显,但还是有的;比较固执己见的、比较不喜欢和别人交流的人,则更难避免锚定效应。
为什么锚定效应如此普遍?它背后的道理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是因为锚定效应符合演化论所提出的节俭原则。在采集狩猎这种残酷的环境中,认知主体必须在特定的决策时间之内给出对于问题的解答。
比如,这蘑菇能不能吃,你不能盯着这个蘑菇盯三年,你早饿死了,你得做个决断。更危险的是张三来寻衅了,你到底是打还是跑?你不能想个五六分钟,有可能张三出现在你面前到他冲过来,大概也就20秒的时间,你20秒的时间里面要么就冲上去打,要么就撒丫子跑,你不能坐在那里像哈姆雷特一样,说“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你肯定毁灭,生存不了。
所以你得快,怎么样才能快呢?快的一个要诀就是,你不能够处理太多的证据。比如,我现在假设我能打败张三,我应该上去打,证据A、证据B、证据C、证据D……你不能想太多,你如果想太多,你脑子来不及处理,张三就冲到你面前了。
但是,如果你要处理比较少的证据量,你先处理哪些证据呢?答案应该是显而易见的,先处理你先想到的证据,或者你先碰到的证据,是不是?你的印象是什么?你的印象是你上次就把张三打败了,或者你把和张三武功水平近似的李四给打败了,你就根据这个印象来判断你能打败张三,你就冲上去。
我就打一个听上去有点小悲哀的比喻,我们就像在证据的海洋里不断挣扎着的、内部已经灌铅了的小黄鸭,我们只有抓住我们第一次看见的证据稻草,才不至于在这片海洋里沉没下去,因此我们不得不用锚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