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董遇,性格质朴,不善言辞但十分好学,对《道德经》很有研究,还作了很多精彩的注释。很多读书人慕名而来,想跟从他学习,他却不肯教,并对人家说:“你先读一百遍再说吧。”又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请教的人便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时间读书啊。”董遇说:“可以用‘三余’时间读书啊。”有人又问,“三余是指什么?”
董遇便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意思是说,冬天没多少农活,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干活,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阴雨天无法干活,是各个时期的空闲时间。把这些空余时间利用起来,就有时间读书了。
我们当代人,也总是说没时间读书,于是就用所谓的“碎片化”时间,沉醉于各种快餐式的知识拼盘;靠别人咀嚼后的书评、影评、讲书稿、拆书、金句集锦等等,来弥补自己的文化饥渴,获得一点点可怜的读书饱腹感,以此来缓解焦虑感,实际上事倍功半。
其实,为什么不利用好这些碎片化时间,制定一个连续的读书计划,完整地通读、学完一本书呢?用好现代的“三余”时间来读书,也一定会有所收获的,让我们一起用“三余”时间好好读书吧。
如果想系统地学习道德经,掌握道德经中蕴含的智慧,建议你先把道德经原文通读一遍,先建立感性认识,然后再学习有释义的版本。可以先不管能不能读懂,而直接囫囵吞枣地通读一遍,道德经五千多字,只需要三四十分钟就能看完,通读完之后,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当然很多人会问为什么要学道德经呢?那么古老的文字晦涩难懂,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以古察古,以天入天,原古圣之道,通天人之际,以期能使人复天归道。知其过去,晓其现在,通其未来,则无往不利。以此治身则养身,以此治家则兴家,以此治业则功成,以此治国,则天下万安。就像古人按照天道法则、太阳运行的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才能生生不息。通晓道德经,为人可以修身,为家可以齐家,为乡可以修之一乡,为邦可以修之一邦,为国可以修之以天下, 不为良相必为良医,成为真正的士人君子。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要想学好道德经,且不说一百遍,至少你得先通读几遍吧;然后再听听录音版本,感觉又不一样了,认知又升华一些了;再去看看一些高人的解读,慢慢理解。古人读书学习都是一辈子的事情,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也是如此,不要妄想读几遍听几次就能通透了;每个人的认知水平、社会阅历、生活经验都是不同的,所以再转化与运用到各自的实际生活当中,又是另外一番天地。但是有了经典这个指南针、灯塔式的指导,一定能解决很多现实问题,也会让生活变得更美好!还能有共同学习、相互切磋的伙伴,同道相成,那就更好了!
多读书,明事理;多实践,长见识;多积淀,知进退。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