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我的姨母

我只有一个嫡亲的姨,今天凌晨去世了,享寿81岁。

上午我正在查字典检索字帖上那些难以辨认的繁体字,姐姐打来语音电话,母亲坐在一旁刷手机,我按开免提,听了两句,一听口气不妙,赶紧关掉免提,担心母亲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

姐姐说姨走了,凌晨3点去世的,前着两天姐姐去姨家看望,姨已经陷入昏迷状态,呼吸绵长,睡容安详,以为能醒过来,不料却没能挣扎过来。姨几乎是在睡梦中去世的,也没遭罪,对于一个一生身体病弱的人,安详的去世,这也算是最好的福报了。

放下手机,我早已泪流满面,怕母亲看出端倪,赶紧坐回到书桌前,佯装写字忙碌样。过了一会儿,一直沉默的母亲轻声问:“是不是你姨不好?”老家话,不好就是过世的意思。

其实姐姐再三嘱咐,要慢慢和母亲说这个消息,可是这时我的眼泪再也止不住,哽咽着点了点头,赶紧和母亲说,姨走的很安详没有受罪等等。。。母亲叹息着说,按你姨的身体,能撑过了80岁就不容易了。我忙着掩饰和整理自己的情绪,赶紧去厨房炒菜,在锅碗瓢盆声中终于让眼泪得到短暂的释放。

一会儿端饭出来吃饭,母亲看起来竟比较平静,她一向是个坚强的人。从此以后,兄弟姐妹四人只剩下她自己了。

姨小母亲3岁,从小身体就弱,有关姨小时候的好多糗事,母亲一直津津乐道。作为大家庭中相伴长大的亲姐妹来说,这姐妹俩的感情不是一般的深,对我们姐妹来说,虽然伯姑叔舅一大堆,所最亲者唯有姨一人。

姨年轻时长的很美,长得一幅国泰民安脸,圆圆的脸,眉眼弯弯,一看就是好姑娘,好儿媳妇的标准样子,她和她的姐姐我的母亲,长相上一个随了姥姥一个随了姥爷,随了姥姥的姨,面容白晰,细皮嫩肉,就是个子不高,小巧玲珑,而我的母亲,脸色黑红,个子又高,就不细腻的很。

自我母亲主动要求下放回村以来,姐妹两人还参加了村里的剧团,演出了几部老百姓喜闻t乐见的吕剧,以后余生,每回说起剧团种种事情,两人也总是津津乐道,那是属于她们的青春呀!在我们老家周村,吕剧算得上是地方戏,人人都能哼唱几句。演《李二嫂改嫁》,姨演天不怕,母亲演李二嫂,天不怕是李二嫂的婆婆,泼辣难惹,姨作为未婚小姑娘,表演和唱腔俱佳,多少年后,提起剧团种种往事,两人眼中都还散发异样的光彩。

她们三个一年出的嫁,还有一个是我大舅家的大表姐,那年我母亲27岁,姨24岁,大表姐21岁。自此以后,经常常相往来,尤其姨家,那时姥姥还在世,姥姥尚能走动时,也是经常住住大姑娘家也即我家,再去住住小姑娘家,后来姥姥老了,我家和姨家轮流接姥姥来住,冬春在我家,楼房有暖气条件好些;夏天在姨家,村里的宽敞大屋比较凉快,不冷不热的秋天,就在老宅里住一住,那时大舅也在世,姥姥虽不是他的亲母,却始终待姥姥如亲娘,侍奉周到,十分孝敬。

姨是个心灵手巧的人,现在回想起来,余事种种,浮现在脑海的只有一二件事:

一是姨会简谱,这种神一般的存在,即使我现在,也觉得简谱太神奇了,非我的智力所能学会的。我学会的第一首古曲,是姨用了一会儿时间,给我慢慢哼唱出来的。我买了一本古曲集,其中一首《阳关三叠》,那天姨正好来走姐姐家小住,我把书给姨看,姨看了那首《阳关三叠》,觉得曲子还比较简单,能谱出来唱出来。她边唱123的简谱,后来就直接唱词了。我在旁听着,觉得那曲真是古雅好听的很,我也学会唱了。直到若干年的现在,虽然《阳关三叠》古琴也会弹了,另外有现代人后来谱的曲也会唱,但首先浮现于脑海的,不知不觉哼唱的仍然是姨教我的那首古曲。

二是扎小辫,那时住在村里,姨来小住的时候,喜欢给我们姐妹编各种样式的辫子,我姐妹三人,姐姐和妹妹都颇爱美,逢到这时就兴奋的不行,姨也巧的很,只要见过某种样式,就能琢磨着编出来,于是给姐姐妹妹满头的编辫子,有维吾尔族样式的,还有象时兴电视里象日本姑娘斜着编的,总之样式繁多,想编什么样就编什么样。我从小就怕疼,耐痛能力超级低,只给我编过一次,被我嚎叫着躲开了,由此我怕疼的糗事在亲戚们中传遍了。

三是人生第一次晨跑。我的小时候,那时的80年代,又是在农村,从来没听说过晨跑这个词儿。姨毕竟住在周村近郊,属于半个城里人,那时的我觉得姨好时髦。有天清晨,姨早早起来,带领我和妹妹从家里慢跑到田野里,路也不长,就几百米,但是几十年后的我回想起来,还是满满的新奇,虽然土地还是土地,庄稼还是庄稼,旁边的景物也没有变化,但在我的眼里,什么却都不一样了,象是重新换了一双眼睛,看什么都有变化了。

家事种种不足论,于我而言,女性的母辈,除了母亲,就是姨,姨比母亲心思细腻,也能说会道,娓娓劝人,不知不觉间春风化雨,万事归宁。

去年我和母亲合作的《外婆回忆录》初稿完成了,那时姨已经身体不太好了,不知道还能不能阅读,也就没打印出来让姨看,现在想来有点遗憾,应该让姨也参与进来,两个人的回忆会更丰富,细节也更充实一些。

姨,一路走好。


2016年6月,姨来青岛我家小住。


2016年6月的晚霞,再也没见过如那天一样美的晚霞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一 土地下户了,挂在村口大槐树上的那口钟,虽然没有下岗,但早已退居二线,成为回忆,成为历史。生产队长再也不用领着全...
    一桶泉老孙阅读 4,602评论 1 7
  • 不论是学院专业还是社会业余爱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就是打好基础,练好基本功。常听说“我是学着玩玩的”,为了“玩”得...
    水杉古琴阅读 4,408评论 0 9
  • 爱到无力 (此文 写于2010年4月29日) 我总以为,青山青,绿...
    李岫耘阅读 526评论 2 5
  • 母亲是山东蓬莱人。现在经常想起许多母亲说过的,有道理的话,“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对人不要有分别心”“要多...
    素素_b62c阅读 270评论 4 10
  • 习琴乐 19年12月初,从国内订购了一床古琴,本来说是两周到货,结果赶上加拿大邮局罢工,2020年1月初才总算收到...
    银柳飞英阅读 272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