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大脑中,有两个角色:
一个是理智脑;
一个是情绪脑。
情绪脑很强大,所有的爬行动物都有情绪脑,在我们还不会直立行走的时候,它就存在了;
后来人们写字、交流、学习的时候,才慢慢发展出了理智脑。
在情绪脑面前,理智脑如同一个弱小的孩子。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都会不理性,都会受情绪干扰。
明明知道某些事物对我们好,却依旧喜欢我们喜欢的。
比如有些小朋友不喜欢吃胡萝卜或其他蔬菜,喜欢吃巧克力、蛋糕、饼干、点心等。
由于小朋友们的理智脑发育还不完全,自我控制能力也没有受过教育和训练,就会倾向于选择那些简单的、符合自己喜好的事物。
有一个实验非常著名,叫棉花糖实验:
就是将一群小朋友聚集在一个房间里,工作人员给每个人发放一只棉花糖。
然后工作人员告诉全体小朋友:如果能够在10分钟后工作人员再次回到房间时,手中的棉花糖依旧在,就会额外奖励一只棉花糖。
然后工作人员便离开了现场,通过摄像头观察小朋友们的行为。
有的小朋友在工作人员离开的时候,就将棉花糖吃掉了;
有的小朋友过了一两分钟忍不住,将棉花糖吃掉了;
有的小朋友自己本来没打算吃的,结果看到别人吃得很香,自己也忍不住吃掉了手里的棉花糖……
十分钟后,工作人员回来时,手里依然有棉花糖的小朋友寥寥无几。
专家、教授跟踪了这些同期小朋友的未来2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成长和发展情况,惊人的发现:
那些能够选择延迟满足(克制自己、等待10分钟后奖励的那些小朋友)在人生路上获得了更大的成就!
等待得时间越长的人,越有耐心和自控能力,成就往往越大!
故事是这么个故事,有人可能会想:
这些小朋友天生就是如此!
别人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不一样!
但事实表明:
理智脑就像人的肌肉一样,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而变得更强!
智商也好、天赋也好,只能是一个人生长环境(比如父母的教育程度、家庭氛围、校园师生关系等)所影响和塑造的。
但我们进入社会之后,依然可以通过改变认知来实现自我教育、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
如果自己认定自己就学不会某件事情,比如开车或者做饭等,那么自己的情绪脑就会“帮助”自己,在开车和做饭时候产生消极情绪,影响学习和成长!
《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讲道:
我们因为某件事情做不成、失败,归结于过去做这件事情失败的话,就是赋予了这件事情一个“意义”!
这件事情因为我们的什么什么原因做不好,就成为了我们做不好这件事情的理由。
我们对过去发生的每一件事情赋予的意义很重要!
赋予什么样的意义,就会得到什么样的机会结果。
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
因为情绪脑总会在关键时刻站出来,耍个“小情绪”。
这个时候,就需要理智脑帮忙思考🤔:
真实的情况究竟是怎样的?
用理智脑来“检查检查”情绪脑,看看是不是处于“情绪状态”。
如果发现大脑此时处于情绪状态,理智脑要明白:
不要批评情绪脑
这点很重要!
因为批评自己和指责自己会让自己感到气馁和缺乏行动力。
可以让自己有以下选择:
1、放松一下,转移一下注意力;
2、安慰安慰,理解一下情绪脑的“小情绪”。
讲到这里,才可以回归主题:
我今天不想看书学习了,只想打打游戏!
这个时候,就可以安慰安慰情绪脑,然后就去放松一会儿,
这样的话,能够做到劳逸结合,并且不会使情绪脑产生抵抗情绪。
我们“教育”自己的时候,要这样做;
同样教育子女的时候,也需要这样做。
批评对方不看书学习,只会让对方产生抗拒,因为小朋友的情绪脑发育更加不完全。
先安慰其,使其放松,然后约定好娱乐放松时间,时候感觉自己没那么疲惫、愿意继续学习的时候,再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