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几篇写了我的焦虑,主要源于孩子所接受的教育资源有限,孩子学习又很不上心,不喜欢写字,不喜欢计算,甚至老师们反映孩子在学校学习主动性不强。我以为我的焦虑是源于孩子的教育,最近读了《人生处处是修行》,才发现原来焦虑的根源来源于我自己。
书中提到父母之所以产生焦虑,主要原因是因为把孩子当成了自己人生寄托的一部分。我以为我不是,但实际上却是。作者给父母提了三个建议:
1. 家长要明白: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从咿呀学语,口齿不清到现在思维敏捷,伶牙俐齿,经常给我讲笑话或脑筋急转弯逗我笑,当然顶嘴技术也是一流,时常噎得我哑口无言,无从接话。很多习惯,我都苦口婆心劝孩子,但是孩子总是很坚持,为此,经常闹得不愉快,总觉得孩子就得接受我的“好言相劝”,接受不了孩子什么都固执己见(当然危险的事情除外)。但是现在,我也在学着慢慢放松,善意提醒,多次不听,我也只好接受(还得长时间修炼),尊重孩子的决定。
2. 家长要坚信:孩子都会比家长优秀。
虽说孩子比家长优秀,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但我还真是担心我家的小公主。晚上临睡前,提到班里的一个同学上某思的培训课,孩子说:"难怪她学习那么好"。我紧接着问:“你羡慕吗?”孩子摇摇头,我问为什么,孩子答到:“还得上那么多培训课,做那么多题,我宁愿学习不好。”听到这,我的心啊......孩子周末上的都是兴趣课,如舞蹈、画画、乐高拼插。现在又想学跆拳道、吉他。但这些没有一项是孩子的特长,只是孩子愿意上而已。现在的竞争是多么激烈,我真的很难坚信,我只能尽我所能,尽到一个当妈的职责。
3. 家长要知道:经历一些磨难和痛苦,对孩子的成长并非坏事。
道理都知道到,可是一到事情上时,家长都会自动为孩子排忧解难,扫清障碍,否则总感觉当父母的不够称职。但有些事情,还真的就得需要孩子自己去体会,经历成长。虽然会委屈痛苦,但至少孩子经历过,战胜了,抗击打能力得到锻炼,以后真正步入社会,再遇到难题难事,就不容易那么失落抑郁了,不会动不动就跳,就自杀。
当然这三点要落实到日常生活中,父母能做的就是高质量的陪伴和引导,尊重孩子的选择,静待花开,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我还得不断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