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知我是我,去留方由我;万般皆苦,唯有自渡;天意无常,顺其自然。
2020年比以往来的更早一些,今年是我人生中转折过渡的第一年,今年也是我有史以来最忙的一年,今年更是我应该思考未来规划的一年。时间过的实在是太快了,时间都去哪了,感觉每天都像打仗一样,想想又做了些什么,已连昨天干什么都想不起来了。今年让我触动很深的一句话是:“你真的是要按自己想的方式去活,否则你迟早按你活的方式去想,你心里有那么多的不,你越活越抽抽,你越想越狭窄”。
今年摘抄的文字都是上半年时记录的,下半年就像个得了健忘症的孩子。即便是完成此文也是匆匆忙忙,没有时间去精打细磨。今年就这样,糊里糊涂一年就结束了,糊里糊涂时间就消失了,糊里糊涂自己就而立之年;但我始终觉得自己,一无所有、一无所有、一无所有。
一、碌碌无为,更是无比焦虑
知乎上有个话题讨论:“你讨厌现在的生活吗?”其中,有个高赞回答是:“讨厌的不是现在的生活,是现在以这个样子生活的自己”。
就像《我家那闺女》中吴昕表现出的那种又丧、又迷茫、又自责的样子很真实。迫切想改变现状的心情是真的,可是在自怨自艾中不能自拔也是真的。其所代表的人群背后,问题的关键是那种空有自责和焦虑却没有行动力的状态。不甘心自己的原地踏步,又给自己施加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可是要说真的为改变做了什么破釜沉舟的努力?好像并没有。
在我们的社会里,年龄增长也是个加剧尴尬的因素,在很多领域里,20岁的时候可以迷茫,快40了就没资格“矫情”,但真的要面对自己的迷茫和瓶颈,可不止打嘴炮那么简单。如今每个丧丧的年轻人其实都要面临自我定位偏差带来的打击,难免会绕进又敏感、又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死胡同。到底是选择接受自己没那么好、也无力变得更好的现实,调整好对自己的心理定位;还是咽不下这口气,打起精神来再去搏一搏的勇气。
其实我最怕的是,当我生命的某一天,突然能忙停了,然后才发现,我这样的忙碌多年,结果把什么都忙没了,属于我的,只有我自己和我身边只能触手可及的东西。在一回首间,才忽然发现,原来,我一生的种种努力,不过只是为了周遭的人都对我满意而已。为了要博得他人的称许与微笑,我战战兢兢地将自己套入所有的模式,所有的桎梏。就像席慕容在《独白》中所说:“走到中途,才忽然发现,我只剩下一副模糊的面目,和一条不能回头的路。”
也正如,王小波在《黄金时代》的一段描述:“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
更如,《失火的天堂》所说:“我终于知道天堂的颜色了,它既不是白色的也不是透明的。它是火红火红的。因为天堂失火了,神仙们都忙着救火去了。所以无暇顾及像我这样庸庸碌碌的人了。”
二、拷问选择,唯有坚信选择
第六季《奇葩说》中曾有一句锐词:“在选择前,都会犹豫;在选择后,都曾后悔。”
选择权,就是这么一个危险而诱人的东西。今年我才深有感触的明白:只要有了选择,就有机会成本。选择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你选择的东西,更在于你放弃的东西。你放弃的每一个机会,都没有真正的放弃,而是变成了“机会成本”,作为日后衡量利益得失的基石。一个好的选择就是要让它的机会成本尽可能低。我们都渴望做一个好的选择,但一个好选择让我们的人生上一个台阶的同时,也提高了我们下一个选择的机会成本。
人生就是一连串的选择。如果把自己的人生看成是一个投资,那么我们对于回报的要求,一定是越来越高的。但反过来说,正是因为机会成本高,才迫使自己去做那些价值更高的事。
其实,即使是一个好决定,也会导致你的下一个选择更困难;即使是一个坏选择,也不应该开“后视镜”,陷入“当初如果……”,那该多好”的无意义的后悔。
人生自己选择的路没有对错,因为永远不可能再回头,已经选择了,就要勇敢的走下去,就要走的精彩。活到现在,我不敢说哪种选择一定是对的,但是我大概已经清楚哪种选择一定是后悔的。当你面前有两个选择:一条是省力的、可以套用之前已经熟稔的经验的、价值感没有那么高的路。一条是艰难的、没有试过的、包含了一定程度的痛苦的路。前者是永远会后悔的人生选择。
说实在的,这个世界真的很大,也真的很精彩,越是如此,我越会发现自己生命的底色就是平凡是。面对周遭的世界,我不得不承认现实,却不想去放弃理想;无论我还不清楚自己的终极理想是什么,但都不能脱离现实。可能只有承认现实的人才会有理想,否则充其量只能是幻想;也只有有理想的人,才能知道怎样在现实中努力打拼吧。
其实,每次在累到虚脱、夜不能寐时,总会拷问自己“为什么这样选择”,也总会有一个声音安慰的对我说:“现在的生活是我选的,好与不好都是我个人意志的体现,我为我的人生负责。生活可能没有完美的选择,但努力向前,总有更好的未来在等我,即便最后一无所获,我也会自嘲自己,我已经尽力了、我真的尽力了、尽力了,可是什么也没有改变、什么也没有改变、没有改变。”
三、家的思念,爱的深沉却无法回头
曾有人计算过,假使你的父母现在60岁,父母余下的寿命是20年,并且你没有跟父母同住,那么,你每年见到父母的天数,大概是6天,每天相处的时间大概是11小时!所以:20年×6天×11小时=1320小时,也就是说,你和父母相处的日子只剩下55天了,当冰冷的数字摆在面前,每一次团聚都显得弥足珍贵。
什么是家,家是出发的起点也是温馨的港湾,家是疲惫的依靠,也是幸福的源泉。
我真的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未来,我一生下来就在以家为中心的方圆几十公里转悠,从小学到高中,大学虽然想远走高飞一次,却因为实力不足,只能一步一步艰难攀爬,最后找工作都是打道回府,在离家两站公交站的地方工作。当时的我只是不想再让父母操心,不想以父母安排的那样继续延续固定轨迹,即便别无选择,也想靠自己的方式去感受不一样的经历,去以自己的能力反哺养育之恩。
其实,我最害怕的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在姥姥走时,我却在离家1800多公里的地方,未能看到她最后一眼,也许也是姥姥不想让我看到她的离开吧,我一生最重要的一个亲人,就在那一瞬间,天各一方。总感觉仍未尽孝,记得很清楚的一件事,就是卧床多年的姥姥,问我什么时候结婚时,竟然起身坐在床沿跟我聊天,最终还是没有让她老人家看到我结婚,看到重外孙的降临世间,成为永远的遗憾。我只想说:“姥姥,我好想你”希望姥姥在天堂没有痛苦,看着她的子孙好好生活,健健康康,一切都要越来越好!
对于突然地离开生活已久的地方,父母含着眼泪让我去展翅高飞,自己也饱受痛苦的不知如何是好。面对现状,我不禁动摇,不知道什么时候我才能拥有团聚自由:想什么时候见爸妈就可以什么时候见,不用非得十一和春节;想见多久就见多久,不必非得3天和7天。就像《回海上》这首歌里的歌词说唱:“家乡已回不去,未来看不清也不想离开”。
四、工作五年,只是努力的开始
直到工作5年后,我相信了一个道理。从个人奋斗的节点上看,一个人真正的有效奋斗时间段也就30年,但最重要的也是前10年。工作1-2年,职业初始期,有规划的人早早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路,而另一些只能选择“先就业再择业”,这个时期走了弯路做多也只是损失1年工资而已;工作3-5年,差距明显期,人和人的差距就是在这几年中开始并不断加深的,有些人会在这个时期走上主管或者中层经理的位子,而从一开始就在用频繁跳槽来寻找人生方向的人已经不知不觉间损失掉了3年工资了;工作5-10年,两级分化并最终定型,那些没有规划的人在经历了从未停止的迷茫后,一般对工作和生活也麻木,这个时候损失的就已经是无数个机会成本。
直到工作5年后,我才发现一个原因。起点差其实并不可怕,只要一直坚持到最后的人总会胜利的,因为绝大多数人跑到中间就会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放弃了奔跑。我在想通这个问题后,又更深入地想了一层:我们之所以看不透未来的收益,是因为我们现在做的事和未来的目标之间,隔着一重不可逾越的障碍就是“时间”。“只要努力就能有收获”这话之所以鸡汤,就在于没人告诉你要多努力才能有收获,会有怎样的收获,以及要多久才能收获。除非有名师指点和贵人相助的既得利益者以外,谁也不具有透视未来的超能,谁也不能百分百保证你现在做的事,一定能对未来产生积极作用。
所以,工作5年后,自己的努力才能卓有成效。当然,如果你已经工作超过5年,也请耐心等待,5年也只是一个量化的数字而已。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在百岁人生的坐标系里面,一个人如果遇到了挫折,可别只记得丘吉尔说的“永不放弃”,而应该记得丘吉尔的另一句话:“这不是结束,甚至不是结束的开始,只是开始的结束”。
当然,他们也会在数年后某一天突然发现,即使自己曾竭尽全力奋斗的一件事,终会被时间轻易冲淡。正如,知乎上的一个问题:“人这一生为什么要努力?”最高赞回答是:“如果你的人生起点不高,不曾有人为你走过人生百步中的任何一步,不打紧,你尽管努力,多出来的不仅不会被浪费,总有你在乎的人用得着。”
最后,在30岁是个尴尬的年纪上,老得不再能混迹于年轻人的队伍,却又还没有老到可以对年轻人说三到四。已经不再轻信新的东西,却也没有老到要为旧朽之物辩护。但很多人不知道,“三十而立”的后面,还有一句:“不知礼,无以立”。简而言之,其实是“三十而知礼”,真正的三十而立,往往跟钱、权、名、利都无关,而是作为一个思想成熟的人,能不能够用最真诚的态度对待自己,对待生活。
归根到底,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到了这个年纪,我仍要努力,但也绝不会逼迫自己成功了。因为每个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独特的人生意义。人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条孤寂之路,也是一条自我修行之路,是由你内心的想法决定自己能走多远的路。那些在人生路上超越别人的人,不是因为他多么想超越你,而是因为他决定去那个最远的地方。没有一个人的人生值得绝对去羡慕,也没有一个人的人生可以绝对去鄙视,专心的过好你自己的人生就能走到人生丰盛的顶点。
You'll never understand why you went through what you went through, until you see the strength, the power, the resilience that it built inside of you.(你永远不会明白你为什么经历你所经历的,直到你看到你内在的力量,力量,它所建立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