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想要看大戏,只有在过年的时候。
村北边有个大坑,不知道怎么形成的。夏天雨量大,它会汇集很多水,形成一个水塘,偶尔有孩子跑去游泳。
从大路到坑底,有一个水泥砌成的三十公分的水道,方便雨水流入的。这个是我们孩子非常钟爱的天然滑滑梯。
于是,每次放学这里就集聚了不少孩子,也多了不少屁股上有窟窿的裤子。
冬天,它还有一点水。村干部就组织一些人,提前抽干水,铺上玉米杆。
过年前,戏班子就开始搭上戏台。他们会在戏棚子上方拉上横幅,“某某某戏班”。高级点的戏班还有电影式的字幕, 这样,除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级的,我们小孩子也能看懂他们在台上叽里呱啦唱的啥意思了。
开戏,往往在大年初四或初五,一直持续个五六七八日。每个村子开戏日期不太一样,断断续续,一直到可以看到元宵节。
我跟着爷爷,穿行在周边好几个村子。北边隔了一个村子的村子,是我四姑家。南边,五公里外,是老舅家。他们村戏台子就在祠堂门口,平底上打个台子,观众坐位太少。不如我村的大气。
在我村看戏时候,坑底平整的地方,各自搬来自己的小板凳,提前占据有利地势。也可以不拿板凳。大路到坑底的斜坡,是天然的大凳子。大路上也坐了不少人。
这是个巨大的舞台,巨大的阶层似的观众席。
看戏的日子里,我最开心的是,有好多卖吃的流动小贩。多是冰糖葫芦。我奶奶的东邻居家就在家制作和贩卖。
我喜欢的还有一种玩具,细细长长的管子,底部是类似拨浪鼓的扁圆柱体,嘴巴对着管子吹气和吸气,扁圆柱体的底部就会随着凸起和凹进去,发出碰碰碰的声音。这好像是个玻璃制品。薄薄的一层,若是吹的力气大了,频率高了,或者磕到了,就啪的裂了,碎了。
不同的村子,有不同的美食。到了四姑家,我们几个小孩子就一起在戏台下面,跑来跑去,寻找不同的美食。
爷爷是最喜欢看戏的。我上了高中,开学很早。他一个人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周边四五个村子。等到最后一场戏结束,已经夜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