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意犹未尽的离开巴伐利亚——那个拥有新天鹅堡和国王湖的童话世界后,我们沿着阿尔卑斯山脉走向东部。
在一个深秋的下午,我们走到了德国、奥地利相接的萨尔茨卡默古特Salzkammergut,来到一片大湖前——哈尔施塔特湖Hallstatt
哈尔施塔特Hallstatt:翡翠湖泊
被阿尔卑斯山脉秀丽景色环绕的大湖,第一眼看到,如同大地怀抱里的一片翡翠。
从那之后,哈尔施塔特在我心里便成了一片翡翠。
就这样,我们在湖边住了下来。在南岸的一处不起眼的角落,有座片美丽隐秘的庄园,庄园深处便是一片私家湖岸。在这游人趋之若鹜的深秋,我们能静静坐在湖边而不被打扰。
每天清晨醒来,看无风的湖面映着蓝天青山,心情就像那面会流淌的镜子。想起巴伐利亚国王湖深处是那样,而我们刚刚从那赶来。
酒店庄园的软石滩一直延伸到水岸,那里湖水清澈像一块玻璃盖在石子上。
上帝要多么疼爱这片大地,才能同时给它圣沃尔夫冈与哈尔施塔特。
小镇:湖滨山坡上那些可爱小屋
也许上帝疼爱萨尔茨卡默古特,给了这片大地美丽的大湖,又给它盐矿让它富饶起来。
在狭长的哈尔施塔特湖西岸,一群凯尔特人后裔、盐矿子孙定居下来,依着葱郁的山体而建起了彩色的小木屋。这座人口不足2000的可爱小镇,成了知名的旅游地——哈尔施塔特湖畔小镇。
一个晴朗深秋的下午,我们驱车奔驰在狭窄的湖畔公路,穿过一扇扇绿叶屏障、一座座隧道,在一个不小心就会错过的路口下来,便到了这片世外小镇。
也许是为了保护小镇,外来车辆到了小镇南端入口便无法再前行。我们走上了小镇那唯一两车宽的主路,一边是湖一边是屋。
记得那时天很蓝,小镇的路面、屋子、镇中心标志性的教堂都映着天空的蓝,对岸山坡上还能看到最后那抹阳光。
童话小镇的每一个居民,一定都是热爱生活的艺术家。
以哥特式尖顶木屋为主的小镇,居民们为了区别于别家,将各自房屋造成不同颜色、不同细节。彩色的小镇里找不到两栋一样的屋子。
小镇的另一个特点是木头,盐矿后代们似乎对木头情有独钟,木头盖的房子、水岸是木头围栏,水上停着木头小船。白天盯着湖面发呆,晚上停着水声与木船摇摆的声音,梦幻到我们不敢想象的生活。
不过我更喜欢的是:那些山上的小屋,走过细细陡峭的坡道,进到温暖小屋,打开窗子或是走上阳台便是大湖,向下看是小镇熙熙攘攘的人群,背后就是茂密山林。在小镇,这些梦想的生活都成了可能。
关于木头和艺术家说法的另一个证明,便是小镇里形形色色的木制工艺品店。
旅游经济里必然少不了工艺品的身影,但是小镇里的工艺品店不仅不讨厌,反而让人心生欢喜
——不仅是那些有趣、少见、颇有心思的小玩意儿,店铺本身就是个艺术品。
除此之外,小镇居民们貌似都精通插花艺术,那些可爱的窗台上总能冒出好看的花草,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画龙点睛。
小镇的中心广场Central Square Marktplatz,便是花草与建筑组成的五彩缤纷。
站在小镇中心,满眼是五颜六色的房子,和游人身上五颜六色的衣服。
欧洲小镇的夜晚几乎都是全黑的,不过哈尔施塔特的镇中心,晚上依然色彩纷呈。
此时,空无一人的街道看起来更加梦幻。
教堂:小镇的“明信片”
记得在游海德堡的时候,总结了欧洲古镇典型格局的第2个特点,便是:几乎每个镇中央,会伫立一所小教堂。
在古老的哈尔施塔特,有两座教堂:山上Parish of the Assumption教堂和位于湖边的尖顶Lutheran Church教堂。
高高的教堂竖在小镇中心,让人在远处就无法忽视。
相比起11世纪始建的罗马式Parish of the Assumption教堂,18世纪建成的新哥特式Lutheran Church福音教堂要简洁得多:细长的立面、修长的蓝色塔尖、小小的时钟与十字架。
远没有巴黎圣母院、巴萨圣家堂、米兰大教堂、科隆大教堂那种哥特式壮观。但是在奥地利纪念品商店里,不可能看不见它的身影:
在平静湖面、绿色山坡、彩色小屋的组合中间,竖起蓝色尖塔便成了那一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即使它再怎么简单。
我们没有赶上教堂开放的时间,但是我们在小镇的北部,找到了拍摄那些明信片画面的地方。在哈尔施塔特最美的视角下,拍下了属于自己的旅行“明信片”。
心里一直觉得哈尔施塔特最美的样子在冬天,大雪纷飞、湖面结冰,蓝色屋顶、彩色的墙都变成一片雪白,雪雾中教堂的灯光温暖而晶莹剔透。
一切看着就像一座翡翠湖滨的水晶小城,一座只存在梦里的小城。
我想,我还会来一次这座可爱的小城。我想,下一次的小城之旅是“大约在冬季”吧。
下篇:《哈尔施塔特|翡翠湖滨的可爱小城(下)》
关于那片私家庄园:《哈尔施塔特|(酒店篇)通往翡翠湖滨的“豪华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