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2

人们只看到我的与众不同:一个十七岁前从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却戴上一顶学历的高帽,熠熠生辉。

对果果说,你看十七岁的时候还没上学,但是人家成为了硕士,博士。果果说,你这是第五次和我说了。

昨天,老公说,数学的学习是需要靠天赋的。文科类的学习多背背,勤能补拙是可以的。虽然我数学学的不好,有的时候会归因于自己逻辑思维能力不行,但是我潜意识觉得这个是同样可以后天培养的。只是我们在逻辑能力敏感期没有着重。

五年后,从杨百翰大学毕业的泰勒给塔拉带来一个好消息——她也可以报考这所“接受家庭教育”的大学。

泰勒告诉她:“外面有一个世界,一旦爸爸不在身边,一切看起来就会大不一样。”

塔拉被这句话深深触动,她决定背水一战。

没有学过方程,看不懂数学,甚至不知道何为“教材”。通过高强度的复习,三个月后,她以28分的好成绩拿到了录取通知书。

她用一颗勇敢而坚定的心,凿开了生活的一丝缝隙,像鸟一样飞了出去,飞向与她原生家庭壁垒分明的崭新世界。

面对肖恩的恐慌症,当塔拉和父母谈起时,父母的不承认。那一刻,塔拉失去了自己的家人,姐姐的背叛,直到这本书发行,她没有和家人因为这件事取得和解,当她希望与母亲见面时,母亲说,单独见面,是对丈夫的不尊重。塔拉开始思考教育让她付出的代价,开始对他心生怨恨。

我想那一刻,塔拉内心想要回到巴克峰,她不想失去巴克峰。虽然最后她说,“我失去了巴克峰,不是主动离开,而是默默离开。我退让了太多的土地——不仅仅是那座山,还有我们共同历史的整个领域。”对于“印第安公主”塔拉念念不忘,一开始塔拉以为公主在埋怨她的离开,后来才慢慢懂的,她是为他们的归来而庆祝。

过去是一个幽灵,虚无缥缈,没什么影响力。只有未来才有力量。

当塔拉终于有勇气和朋友谈起自己的家庭,终于有了朋友,终于不再感到羞耻。她也终于明白,羞耻感源自于“有一个将我朝吱嘎作响的大剪刀刀刃推去,而不是将我拉走远离它们的父亲,源自我躺在地上的那些时刻,源自知道母亲就在隔壁房间的闭目塞听,那一刻完全没有选择去尽一个母亲的责任。”我们都喜欢自己选择的家庭,而不是被给予的家庭。在塔拉阅读过的所有故事当中,没有一个故事能够告诉她如何应对家人这样的对待,以及应该如何对待自己。

塔拉终于明白,父亲想要驱走的不是恶魔,而是她自己。塔拉终于成为了她自己,多年的学习让她明白,并让她相信,评价多种思想,多种历史和多种观点的能力是自我创造力的核心。

决定你是谁的最强大因素来自你的内心

这是塔拉的恩师对她说的话。

从来没有人告诉塔拉,她首先是她自己。知道恩师对她这样说“无论你成为谁,无论你把自己变成了什么,那就是你本来的样子。它一直在你心中。不是在剑桥,而是在于你自己。”

原生家庭对于塔拉的影响是深远的,无论她怎样逃避,心中总有那个女孩,属于大山,属于巴克峰。她不敢告诉别人那个女孩的故事,不敢告诉自己的恋人。在大学的时光与垃圾场的生活简直就像一场梦,她惧怕拉回现实。

塔拉所提及的“教育”,不再是狭义上的坐在教室里面听课、学习、接受系统的知识。

她走出大山之后的所见所闻,都是一次洗礼与启发;同学、室友们的行为举止,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她。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她遇见了更好的自己,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教育呢?学期末的论文,意外地得到了老师的极高赞赏,还让塔拉申请到了盖茨剑桥奖学金。这些钱支撑着塔拉继续前行,直到博士毕业。

其实,与学术成就相比,塔拉最可贵的收获,是在与命运的激情碰撞中,形成了自己的三观与意志。

直到父亲在一场爆炸中险些丧命,塔拉才真正明白,她需要做的是解开心结,而非一味地逃避。她谈了一场真正的恋爱,和男友德鲁去罗马度假,甚至带他回家,站在废料场上有模有样地拆解废铁。

最后,塔拉在书中写道:“我属于那座山,它塑造了我。”算是她与命运中苦难的源头做了一次真诚的和解。

她也终于能这样想,“我已不是当初那个被父亲养大的孩子,但他依然是那个养育了她的父亲。”

当她终于勇敢面对十六岁的自己,就像塔拉说到的,你可以用很多说法来称呼这个自我:转变,蜕变,虚伪,背叛。

而她称之为:教育。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