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教学思维单元,我们可能会让学生不断观察不同人物的思维,比如观察卖矛和盾的商人的思维,观察田忌的思维,然后引导学生批评商人的思维,而欣赏田忌的思维。当然,这是需要做的。然而,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做到两步:第一步,训练思维。正如数学教学里经常提到的,要让孩子体验思维发生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训练。训练思维的另一个途径,就是用教师质疑的能力带领学生训练思维。第二步,拓展文本,让孩子多多看到不同的思维带来的不同效果,最终达成对思维这活动的深刻认识。
观察思维,只是一种感知,但从感知到形成能力还有一个过程。教学倘若让孩子对形成能力的过程有所体验,对孩子会更有助益。
一、教学目标
(一)能够捋清故事中孙膑的思维方式
(二)懂得变换思维模式,事情会发生不同结果的道理
(三)能够有声有色地讲述本故事
一、教学过程
(一)采用多种方式,读熟课文
1. 同学自由读。2.分片段读。把故事分成三个部分,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读。3.把故事的味道读出来。(也就是设想有人在听故事,可以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请不同学生进行)
(二)概括课文内容,理通故事
1. 学生先同桌之间概括。
2. 提问学生:概括的内容里应包括哪些元素?
(1)田忌为主语;(2)孙膑发现田忌失败的原因为,上中下三类马同等比赛。(3)孙膑让田忌变换次序获胜;(4)田忌把孙膑推荐给了齐威王。
3. 师生一起帮助发言的孩子精炼概括的语言。
4. 师生一起探讨: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换一种思维模式,事情会发生不同的结果。
(三)共同模拟过程,探索思维
1. 学生把同等马比赛的过程用表格列出来。
2. 学生把孙膑变换不同等马比赛的过程用表格列出来。
3. 学生尝试再换一种不同等马比赛的过程,并用表格列出来。(比如田忌用上等马对齐威王中等马……)
4. 得出结论。
(四)小组合作探究,讲述故事
1. 教师提出讲故事的要求:(1)要有表情、场景感;(2)可以两人或者几人合作讲;(3)能够体现故事的意义。
2. 小组讲述,其它小组进行评议。
3. 评出最佳讲故事小组。
(五)追问故事情节,发展思维
第一个问题:孙膑看了几场比赛有所发现,你从中读出了什么?几场比赛都这样比赛,田忌是不是很傻?
第二个问题:假如齐威王发现了孙膑的策划,他该怎么做?
第三个问题:从这个故事中,你觉得田忌、齐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六)分别讲述故事,感受思维
1.故事素材
(1)一鼓作气的故事
公元前684年春,齐桓公在巩固了君位之后,自恃实力强大,决定兴师伐鲁,企图一举征服鲁国。鲁庄公闻报齐军大举来攻,决定动员全国的力量,同齐军一决胜负。深具谋略的鲁国人士曹刿自告奋勇,请求随鲁庄公出战,并得到了庄公的允许。鲁军根据齐强鲁弱的形势,在长勺(今山东菜芜)迎击齐军。两军列完阵,鲁庄公欲先发制人,被曹刿劝止。齐军见鲁军按兵不动,便一而再,再而三地发起冲击,均未能奏效。齐军疲惫,士气沮丧。鲁军阵势稳固,斗志高昂。曹刿见战场形势已呈现“彼竭我盈”的有利变化,建议鲁庄公实施反击。鲁国将士一鼓作气,击溃齐军。
庄公急于追击,曹刿恐齐军佯败设伏,便察看齐军的车痕迹,又登车眺望齐军的战旗,发现辙乱旗靡,判明齐军的确战败,才建议庄公率军乘胜追击,最终将齐军逐出鲁国。
(2)孙膑设计救邯郸
公元前353年,魏国大将庞涓率魏军攻打赵国,将赵国的首都邯郸围了个水泄不通,赵国危在旦夕。赵王急忙派人向齐国求救。齐王拜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率齐兵救赵。
路上,孙膑见田忌欲直取邯郸,就对他说:“将军,打仗应该掌握形势,避实就虚方为上策。现在,魏国的军队正在围攻邯郸,如果我们直奔过去,魏军得到消息,一定会加紧攻城。那样的话,也许我们还未赶到,邯郸早已经被攻破了。”
田忌一听,急忙问:“军师,那当如何?”
孙膑微微一笑,说:“魏国的精锐部队去打邯郸,那它的国内必然空虚,如今我们直捣它的国都大梁,庞涓一定率兵回救。这样的话,邯郸之围不就解了吗?”
“好啊!实在是妙!”田忌拍手赞叹。
田忌依孙膑所言,直取大梁。
邯郸那边果然不出孙膑所料,赵军抵挡不住魏军的进攻,舍弃了邯郸。庞涓正准备派人送出捷报,却听到齐军攻打大梁的消息,不由大吃一惊,急忙丢下快要到手的邯郸,星夜退兵回国……
魏军连日作战,人困马乏,加之长途跋涉,等到了桂陵这个地方,早已筋疲力尽了。谁料想,事先埋伏在这里的齐国士兵正以逸待劳,见了魏兵,一齐呼喊,乱箭像雨点一样射来。
庞涓在几个亲兵的护卫下,左冲右突,终于杀出一条小路,仓皇地逃走了。
2. 小组探讨:
怎样才能让自己有让事情变成好结果的思维?
(1)观察;(2)训练;(3)做事有目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