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遇见未知的自己》
作者:张德芬
全文阅读推荐指数(看完读书笔记后):★★★
推荐寄语:如果你正经历人生挫折,如果你不快乐,这本书或许会给你带来新的视角去看待自己的人生。
主旨:本书从身、心、灵三个方面提供实际的方法,致力于破解大多数人的困惑,如何活在当下,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情绪,如何做一个真正自由的人,获得爱、喜悦与和平。
读书笔记:
我们追求的财富、权利、健康、爱和快乐,最终都是为了做自己。
而那个做自己的“真我”,往往被身体、情绪、思想和身份认同所包围(如下图),而想找到“真我”,就要去破除这四层障碍。
【身体——连结】
当我们还是胎儿在母体的时候,真我、身体与世界是一体的,真我通过身体感知世界。
而出生的那一刻,真我与身体之间的连结断开,我们与生命所需的源头分离,我们会困惑饿了居然没有东西吃。
于是我们慢慢学会了在这个世界抓取所有我们能抓取到的东西,开始了追求自我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忽视身体给我们传输的信号,最终导致身体器官的损坏或一些机能的障碍。
例如,在与人交谈的时候,是否会注意到自己眉头紧皱?肩膀有没有因紧张而高耸?胃是否会因焦虑而打结?
其实当我们做事情的时候,身体除了在做动作以外,也在适应和感知周围复杂的环境。
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留5%的注意力在自己的身体上,感知身体的信号,时时安抚、放松身体,很多疾病就不会因日积月累而产生了。
感知身体也会更活在当下。
方法:时时留意身体、运动、静坐冥想
【情绪——臣服】
现代每个人都会面对一些负面情绪,愤怒、悲伤、焦虑、恐惧......
这些情绪,尤其对孩子来说,与生俱来的恐惧,求而不得的愤怒,失望落空的悲伤,都只是一种自然生命能量的流动而已。它会来也会走。
但很多父母并不会给予孩子情绪上的支持和关怀,要么想要立刻消除(转移注意力),要么否定(这有什么好......),更甚者打压(不准......)。
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小孩的情绪都没有被认可、被接受,所以它们也从来没有离开。
孩子长大以后,也很可能会用替代品(酗酒、抽烟等)来逃避情绪。{有育儿需求的,建议看原文第19~20章}
当我们对已经发生的事情产生各种负面情绪的时候,我们需要对事实臣服。
“臣服”的第一步是看见自己的抗拒无济于事。
“臣服”意味着在情绪上,先接纳事实。在可以改变的事上,尽力去做,去力挽狂澜。
在改变或者做选择的过程中,是不需要负面情绪掺杂的。
接纳了当下,才能把能量专注于眼前的事物上,有时候会发现更好的解决之道,事情也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转机。
【思想——检视】
我们从小被父母、老师、周边环境等灌输了各种约定俗成的信念、标准、态度,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我们接收了太多的“应该”和“理想”,形成了我们自己的“价值观”,来约束自己,也衡量别人。
我们总挑剔吃的、穿的、用的,还有亲人、朋友......可我们却从来不挑剔自己脑袋里的思想。我们对它深信不疑,它说什么,我们就信什么。
但其实,头脑很会欺骗我们,它会看它想看见的,有选择性地收集讯息,并且以此来体验这个世界的人、事、物,“成见”就这么形成了。
脑袋里的思想我们无法控制,但我们可以观察它,进而检视它的真实性,你会发现可能几乎90%的思想都是不正确的。
看到我们思想的同时,就切断了与它的认同,当你不再盲目地听从脑袋里的声音时,就是它可以止息的时候了。
文中给了这样一个公式:
A(事件)-> B(信念、想法)-> C(结果)
例:婆婆脸色不好(A)
1、媳妇认为婆婆讨厌她(B1),她会觉得很难过(C1);
2、媳妇认为婆婆当时心情不好(B2),她会中立地注意自己和婆婆的互动(C2);
3、媳妇认为婆婆是身体不舒服(B3),她会对婆婆格外好一些(C3)。
A永远是中立的,同样的A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会有不同的B,从而造成不同的C。
所以,没有任何事情可以造成心理上的痛苦,痛苦来自于我们对事件的想法,和围绕着这个事件所编造的“故事”。
方法:随时关照自己的思想并检视它的准确性
【身份认同——觉察】
大部分自我身份的认同都开始于青少年时期,发型、朋友、手机、名牌......都是自我认同的标签。
而大多数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也都没有告诉孩子,他们真正是谁,也没有教他们如何汲取自己的力量获得自我认同。
文中主人公夫妇在三峡旅游的时候,遇到一对年轻夫妻,问他们是哪里人,那位年轻先生回答:“我们在上海、香港都有房子。”
可见,出了校门以后,自我认同又变成了工作、房子、车、配偶、孩子......
越向外抓取,我们就离“真我”越远。人人都在追求幸福快乐,但真正幸福快乐的人又有几个?
还有一部分人甚至会与遭遇或疾病认同,例如“被弃孤女”、“癌症患者”等,这些角色加强了他们的“自我感”,然后别人才知道他们是谁。
“觉察”是破除身份认同的关键。
首先觉察到自己认同于某样东西,也许没有办法立刻放下,但我们需要了解:我们认同的一些东西,不是我,也不属于我。
深刻了解这一点后,我们才会用不同的心态应对人生,从一个更高、更远的角度来衡量我们究竟想要什么,才有可能从外境追逐的噩梦中醒来。
总结(从原文摘录)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地反映你的内在。当外境有任何东西触动你的时候,记得,要往内看。看看自己哪个地方的旧伤又被碰触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阴影还没有整理好。不要浪费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变、不可抗拒的东西上。先在内在层面做一个调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应付外在可以改变的部分。
记得,每个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礼物,只是有的礼物包装得很难看,让我们心怀怨怼或是心存恐惧。所以,它可以是一个灾难,也可以是一个礼物。如果你能带着信心,给它一点时间,耐心、细心地拆开这个惨不忍睹的外壳包装,你会享受到它内在蕴含着丰盛美好、而且是精心为你量身打造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