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抓住细节》。觉得这节课还是上出了一些东西的。当然,教材提出了细节描写的要求,这似乎是文学作品的写作要求。
什么是细节描写?原来,我有一个观点,就是细节描写是细小的情节,什么是情节?就是一组连续性的动作组成,是过程性的。细节就是其中的某个细小的动作。
这一次上课,我又增加了一个内容。人事物细小的环节,细枝末节:这也是细节。这样就不仅仅是动作描写了,还包括语言、外貌、神态和环境等等的描写。下面就
如果这一节课上课之前,布置一个预习工作,请同学从以前的习作中找出一两处细节描写。这样的设计就更好了,为什么?因为更能够贴近生活啊。
米开朗琪罗是世界上杰出的艺术大师,据说他无论雕刻还是绘画,速度都很慢,总是花许多时间,在那里沉思、推敲、琢磨,力求完美。有一次,友人拜访米开朗琪罗,见他正为一尊雕像做最后的修饰,过了一些日子,友人再来拜访,看见他还在修饰那尊雕像,友人责备地说:“我看你的工作一点都没有进展,你的动作太慢了。”米开朗琪罗说:“我花许多的时间在整修雕像,例如让他的眼睛更有神,肤色更亮丽,某部分肌肉更有活力……”友人说:“这些多是一些小细节啊。”米开朗琪罗说:“不错,这些都是一些小细节,不过把所有的小细节都处理妥当,雕像就变得完美了”。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任何完美都是细节上完美组合而成的。画画需要雕琢细节,作文同样需要描写细节。
这一个案例说明了什么道理呢?任何完美都是细节上完美组合而成的。我觉得似乎这句话是不对的。细节丰富却不觉得麻烦和琐碎,为什么呢?因为都是为了表现人物的精气神。
法国巴黎艺术馆里,陈列了一座伟大的文学家巴尔扎克的雕像,奇怪的是:他的雕像却没有手。他的手呢?是被艺术家罗丹用斧头砍去了。罗丹为什么要砍掉巴尔扎克雕像的双手呢?原来,在一个深夜里,罗丹好不容易完成了巴尔扎克的雕像,非常满意,连夜叫醒了他的学生来欣赏雕像。他的学生把雕像反复地看了个够,后来,目光渐渐地集中在雕像的手上:巴尔扎克的那双手叠合起来,放在胸前,十分逼真。学生们不禁连声地说:“好极了,老师,我可从没见过这样一双奇妙的手啊!”罗丹的脸上笑容消失了。他突然走到工作室的一角,提起一把大斧,直奔雕像,砍掉了那双“完美的手”。
罗丹的雕像是要表现巴尔扎克的精神、气质,现在那双手(次要部分)突出了,人们看了雕像,只欣赏手的完美,而忽略了主要的内容。所以,罗丹砍掉了雕像的双手,以突出雕像所要表现的意义。
我觉得,这个案例可以和学案中的案例并举一下。这样才能让读者明白,什么是指正的细节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这里,我区别两种描写,一是粗节,也就是非常明显的情节,关键情节,指出细节描写的特点,就是细小。那么如何写好细节描写?这是这一节课的又一重点。
请同学来具体谈谈,有同学说,要细致观察,如何才能细致观察呢?当然,要宁静,所以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还说“才须学也,学须静也”。这也是王维的诗《竹里馆》《鸟鸣涧》之所以非常神奇美妙的原因,他写出了悠远而又宁静的意境。
还有同学说,要回味生活,因为细节比较细微,所以需要及时回味,运用相关的知识,来发现这一些细节的意义。其实,我们所说的细节描写,是指有意义的细节。这也是细节描写的几个要求(真实、生动和典型三个要求中的典型的要求)。
能够写出好的细节描写,因为他具有相关的知识,他对于写作的对象充满了一种深情。冯瑞祥《母亲的白发》“母亲曾经有过一头浓密的黑发,柔软、亮洁、光泽,由于一生辛劳,捧出所有的心血,奉献最纯洁的母爱,来抚育我们成长,所以未老先衰,四十几岁,头发开始花白。先是两鬓染霜,后来是额前飘白,就象春天黛青的远山里悄然冒出一抹残雪,一丝丝,一缕缕垂在饱经风霜的脸上,再后来脑前脑后全沾满了白发,白得我们儿女们心疼。”为什么写得很好?学案上指出这一段描写运用了比喻,我却觉得不仅仅如此,作者写出了母亲头发变白的过程,而这更是对于母亲持续多年的关注和观察,也是充满了一种深情的观察,这就是超出一般文章的非常出色之处。因为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现的深情。
越学越厉害,我们要学习古圣先贤,通过学习来修炼自我,不断精进,你能够修炼成为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