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目标是撬动课堂转型的一个支点,而大概念是素养目标的构成核心,只有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正确的行动,把握不准目标,设计,评价设计和过程设计都会偏离方向。
一、认知目标转型
1. 认知的层次和认知的类型
认知目标的转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目标设计的转型。认知目标的研究趋向不仅表现为对认知层次进行修正,更重要的是对认知类型或知识类型进行区分,而且提出不同类型的知识,往往并不处于同一认知层次。认知层次按认知过程维度包括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按知识维度,把知识分为是事实性知识、概括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反省认知知识。概括性知识是事实性知识的结构化和抽象化,因此它更高位,概括性知识才是学习的核心目标。是性知识是“具体”,概括性知识则是“抽象”,概括性知识常常是从事实性知识中抽象出来的。
2.从认知目标的“二维模式”到“三维模式”
知识和技能通常会因为有不同的学习机制而被视为两大类别,我们称之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者最后都能统一的概括性理解(包括概念、概括和原理等。)知识的结构和过程的结构描述的就是三者之间的关系,这就打破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之间的绝对界限。除了极少数极简单的技能的习得只需要依靠反复练习,大部分技能的习得和精进也需要不断归纳,提起更上位的(大概念)、规则或原理。是眼睛目标由平面的二维模式,转向了立体的三维模式。三维模式用KUD来明确目标,即知道、理解和做。其中知道的是事实,做的是技能,而理解的是概念。
在具体目标写作中,威金斯等人将“预期学习结果”分为三层,即学会迁移、理解意义和掌握知能。其中理解意义所指向的就是大概念,这也是关键的一层。他是实现迁移的前提条件,同时也统摄着“掌握知能”。
二、教育目标新分类学:从框架到模型
1.框架形态的教育目标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的分类理论,涉及三大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涵盖了认知、情感和动作等多个领域,他们是分离并列的,相互之间是不交融的,在面对问题解决时,看不到彼此的关系以及所用机制。马占诺提出了教育目标,马扎诺提出了教育目标新分类学,变教育目标的框架为模型。
2.模型状态的教育目标
模型不仅考虑多个维度的目标,而且从行为的角度梳理了维度之间的关系,这个行为模型有三个系统知识组成。首先激活的是人的自我系统,自我系统中动机是否被激发决定了学习者是不愿意投入新任务。其次激活的是原认知系统。原认知系统包括目标设计、过程监控、清晰度监控和准确度监控,然后才启动认知系统进行一系列操作,这个过程中需要进行知识的提取。
马扎诺和肯德尔构建了一个二维模型,其中一维是思维,分为六个层次,即认知系统里的信息提取、理解、分析和知识应用,再加上原认知系统和自我系统;另一维是知识,包括信息、心智程序和心理动作程序。
模型和框架具有本质性的区别。模型可以用来预测,而框架只能用于解释。因为行为模型能够阐释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这个学习行为模型,也是学生未来真实生活中的行为模型即决策、问题解决、试验、调查研究,这四种活动具有很强的整合性,是现实世界中人类发生的主要活动。
由于目标模型具有情感维、也有认知维和技能维,并且从行为的角度将三个维度有效地加以整合,而且在马扎诺的认知系统里也强调了理解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