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触《安妮日记》是在高中英语课,老师首先认真地介绍安妮当时的遭遇。也许因为那篇日记是教科书课文,也没有提到过于沉痛的话题,所以当时的我只看到了新单词,瞥了两眼后就开始神游天外。几年后的今天,待我自己将这本日记从头到尾看完,才知道当年过于轻视课文和对不起老师的介绍了——这真是一本该加入人生必读清单的书。
语句华丽、风格令人过目难忘、情节紧凑让人欲罢不能等特点,《安妮日记》都没有,这不过是一个孩子的日记,用于记录与倾诉,它的不普通在于它的主人安妮。安妮在她十三岁生日收到了精美的日记本,她为它取名为凯蒂,将其视为好友并时不时和她讲述自己的故事。刚认识这个“新朋友”的时候,安妮还活在“天堂”里:尽管因为纳粹的管制,她只能穿带星星的衣服、上犹太人学校、不能坐公车、晚上不能出门和拥有一堆“不能”,但她还能外出、能上学、能和朋友一起疯玩,家里也是一片和乐融融。然而,她还没来得及和凯蒂分享更多,就全家搬进了父亲办公公司的顶楼密室里。
除安妮一家外,凡·达恩一家和杜塞尔医生也是密室成员。在狭小的密室里,八个人一住就是两年。两年间,他们为了广播调频、食物分配、工作时间等各种鸡毛蒜皮吵吵闹闹,为密室外的不正常响动担惊受怕,也为克莱勒先生、艾莉小姐几人带来的消息和反攻广播失望或兴奋。不管如何,他们都衷心希望能迎来解放,不再带着犹太人的烙印,和其他人一样能光明正大地站在室外;然而最后等待他们的却是破门而入的盖世太保。
安妮乐观、独立而且很有有想法。在这么艰难的环境里,她坚持学习,认为战争不是落下功课的理由;她没在密室矛盾中崩溃,而在摩擦中成长;她重新看待小凡·达恩先生,并发展出一段青涩的恋情;她看着未来,考虑和彼得的发展、作品的投稿以及成为记者或作家的职业规划……因为一早就知道结局,所以每每看到这些都特别揪心。
最后,密室八人只有安妮的父亲一人活着走出集中营。安妮和她姐姐在集中营解放两个月前,因伤寒相继离世;凡·达恩先生于被捕两个月后死于毒气室;其他被害人的死亡原因没找到具体记载,而安妮的恋人彼得在集中营解放也是德国无条件投降的3日前去世,最终也没有熬过这一劫。唯一值得庆幸的是,那几位密室保护人都没有为此失去性命。
当战争的伤害还不为人知的时候,我们就不能真正地去抵制它。人是情感动物,当那种崩溃与绝望透过媒介真实传递出来时,才能产生共鸣;所以仅仅知道伤亡人数和损失金额是不够的,我们更应该去关注在战争的残害下,无辜的个体所经受的灾难,比如《安妮日记》和《二十二》。当然,除了战争的残酷,我还看到了难得可贵的善良——有那么一群看似普通的人,在朝不保夕的战争时期冒着生命危险为犹太人提供庇护。
1997年,荷兰女王为密室保护人梅普·吉斯女士授予了爵士头衔,而梅普·吉斯并不将自己视为英雄:“我不想被当作英雄。年轻人也许会认为,尽你做人的职责就可以成为英雄。如果这样,我担心不会有人再会去帮助其他人。因为谁是英雄?我不是。我只是一个普通家庭主妇和秘书。”希望每个人都能够成为善良勇敢的普通人。
2018年5月18日
读 安妮·弗兰克《安妮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