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教学的情调》读书打卡第三天
读了张老师的文章后,再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这些年所走过的教学轨迹,其实我一直深陷在教学的误区中,且不知道。总是以为大部分老师都是这样教学的,我紧跟大家的步伐,跟帮随大溜不会出错。即便到了高年级,我们还是在细致的教授那些简单的知识,机械重复。课堂形态也还是以教师的教为主,教学也总是从低到高,从浅到深,从局部到整体的进行。
张老师提出,要让我们换一个视角,从高到低来教学。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自己去读,去说,去悟,去学,训练学生形成一种自我解读文本的能力。在他们学习的过程中,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无须教师的教。至于需要教的地方,依旧放在课堂中去教,这种“教师在后”的课堂蕴藏着某种开放性。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其实要想真正做到教师在后也不是轻而易举,随口一说就可以的,因为一堂课所包含的复杂性很多,人性的复杂性,世界的复杂性,事物本身的复杂性是我们难以预设的。
比如,在教学《跳水》一课时,有的老师也试着运用这种开放式教学,却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这个小孩为什么会跟随父亲出海航行?为什么船上还带着一只猴子?孩子从那么高的地方跳下来不会死吗?(这涉及到水的浮力问题)如果孩子不往海里跳,船长真的会开枪吗……手一放开,各种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的问题就层出不穷,一个接一个像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对于没有一点功底,个人素养不是很高的教师来说,这些问题就会很棘手的,你放是放开了,却收不回来了。
在课堂上的收放自如,其实是与教学视野息息相关的。俗话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现在恐怕一桶水都不够用了,要有一缸水,甚至要有源源不断的水,才能够满足课堂的需求继续前行。用教育语言来说,就是教师需要有宽阔的知识背景,这里的宽阔包含方向感,宽广度,深度。
就像现在朋友圈调侃说的一样:教师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能文能武,智勇双全。既是教师还得是侦探,保姆……虽说是调侃,但细细想来还真得应该是这样的,既是严师,还是慈母,有时还得是挚友,角色时时在变换,这就叫艺多不压身啊!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教师就得要有这十八般武艺,才能做到需要什么就能信手拈来。
但要想做一个自身素养过高的教师,知识的广博无疑是最重要的。而知识的获得,最好的途径就是通过阅读来实现。读书才会使你不被程式化,才不至于你教的行云流水,课堂却没有真正的生机与意外。一切都在你的掌控之中,在你的课堂上,你才能真正做到手持风筝线,想放则放,想收则收,做到收放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