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的篇名,主要讲学习为人是根本,全篇共有十六节。今天学习前八节。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并按时去温习它,不也很高兴么?有同学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很快乐么?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抱怨,不也是有修养的君子么?
(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有子说:那种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天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
(三)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和善,这种人很少有仁德。
(四)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再三检查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了呢?老师传授的功课,是不是用心复习了呢?
(五)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对政事要慎重处理,发号施令要讲信用,节约费用,爱护人民,征用民力要在农忙以外时间。
(六)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少年子弟回到家里要孝顺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做事要谨慎小心,说话讲究信用,要广泛爱护大众而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精力,就用来学习文化。
(七)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说:尊重贤人,看轻女色;侍奉父母,能够渴尽自己的能力;侍奉君主,能够豁出自己的生命;与朋友交往,讲究信用。这样的人,虽说没有学过什么,我一定要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八)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权威,所学就不坚固,应该亲近忠诚和讲信用的人,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不要害怕改正。
学习收获:我们学习的目的,除了从中获取知识外,主要从中获取智慧和力量。孔子教人以学,《论语》首篇“学而第一”,主要是学为人之道,教育我们学习为人是根本。虽然在现代社会,我们的人格修养不完全等同于孔子的为学,但其中的“孝道”、“信用之道”、“为人处事之道”等对我们仍有很大的启迪和帮助。
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是仁爱之根本,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孝顺的人,决不可能是仁爱之人;在中国道德哲学中,信是五常之一,朋友之道,为人处事之道,便在一个“信”字,这里“信”便是言而有言,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还有一层意思便是“互信”,互相信任;“吾日三省吾身”经常检查自身的行为,是否有悖于为人之道,唯能做到“过则勿惮改”,方能得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