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参加了一个会。满屏讨论流量、裂变、和生态。组织者看起来很牛,8天时间,迅速组群,邀请会议,产出会议内容、执行计划、一群嘉宾,找到酒店,拉群产生了流量。业内创业的,不知道在做什么的,有各种困扰的小白汇聚到一起,参加了大会。
从广告公司的角度来看,这种组织者的执行力,是迅速的。但是,并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产出的素材质量角度和专业程度来说,是欠佳的。广告公司对物料的要求,细节的要求,都是苛刻至极,因为乙方为甲方做活动,如果不做到位甲方该有多闹心,可能尾款都收不到。
但是如果你创业,你有一个好听的故事,你是甲方,你年轻,你情商高,你做什么有瑕疵,就似乎都可以被理解。这是首要的感受。参加大会的时候内心有一万个槽点,但是想到这种执行程度和汇聚人的能力,还是觉得似乎要对主办方宽容一点。
就这样交了会费。
席间有些平台介绍,有些经验分享。内心有些诧异。当然对于行业本身当诧异更多。互联网行业这些年,已经进入了疯狂当阶段。国内的社交生态和国际严重脱节,有野蛮生长当趋势。所有内容似乎都疯狂了,大家都在寻找人性的弱点,基于原始弱点来获取财富。
什么视频能够获得更好的流量?——“洗脑”“魔性” 。这么说来,羊羊羊也是好流量的东西。
“底层逻辑”“集体主义”“流量生态”,每一个词都听起来非常吸引唬人。而对于圈子来说,竟然都是“干货”。哪里“干”了呢?也许是做法,也许是经验,但是更多的连这些基础的知识都不知道。
上班这些年,一直在策略相关的岗位工作。被培训过策略,也做过策略。见过方法论,也见过实践。大多数时候,方法论只是框架,你永远也没办法按照方法论严格行事,执行的环节中,最关键的时刻其实都是灵机一动的。而我们常常会把灵机一动的灵感当成制胜的关键因素。回头再写方法论,看上去有道理,但其实没有道理。
创业是一条长长的路。他不是别人走过的路,更多时候,它是你自己走出来的路。遇神杀神,遇鬼杀鬼,失败了是不是能重来,没有人知道。但是不迈出这一步,永远在舒适区呆着,也会有看不见的危机给你提醒。真正的成功案例里面,付出的心酸,失败,是不会告诉你的。有的时候,真相都靠猜测。
受够了写总结,提炼精要成为方法论,还不如放松一点,把这一切记录下来。想哭的,想笑的,想吐槽的,想抒发感情的。只做个记录者;把自己见到的,经历过的,踩过的坑,抗过的雷,还有那些随机一动的念头和想法,以及做没做,记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