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
第四章 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找准作者的结论和理由
next:将论证结构图放到更清晰的焦点之下细细审视
→进一步检查确切含义
→准确辨认关键词或短语的确切含义是决定你是否同意别人观点的必要步骤。
why important?
只有理解了关键术语和词组的意思(无论是直接的还是含蓄的意思),你才能对一个论证进行评价。
→尝试找出结论和理由的准确含义。
警告:我们常常误解所读的文章或听到的言论的意思,因为我们常常想当然地以为很多词的意思都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在读书或听讲的时候,一定要强迫自己去寻找那些意思不明确的词或短语,否则你就会抓不住要领。
歧义:是指一个词或词组可能存在多重含义的现象。
寻找关键词或短语的原则:一个词或短语越抽象,人们越有可能对其做出多重解读。
“抽象”:当一个词所指代的对象离特定的、具体的事例越来越遥远,它的意义也就变得越来越抽象。
找到关键词的线索步骤:
- 检查论题看有没有关键词
- 在理由和结论中寻找关键词或短语
- 留意抽象的词或短语
- 通过反串(reverse role-playing)来判断别人怎样给特定的词或短语下不同的定义
问自己:我知不知道它的意思?
回答这个问题前,要克服两个障碍:
1. 自认为和作者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 不断地问“你这样说是什么意思?”
2. 自认为术语只存在一个明显的定义→ “这些词或短语中有没有哪个会有不同的意思?”
只有出现在分析推理过程中,意思不明确的词才最为关键。
→意义通常表现为:
* 同义替换
* 举例说明
* 具体标准定义
* 尽量在脑海中想象这个词所代表的具体景象(如果想象不出来,那很可能就找到了一处重要的歧义)
小心那些包含感情色彩的词语,它会让你的思维短路。
术语和词组既有外延意义又有内涵意义。
外延意义:是指使用一个词的约定俗成的外在描述性的指称对象。
内涵意义:是指我们对术语或词组所附加的情感上的联想意义。
学会提问 IV
这一章提醒了我,在下判断的时候,自己所理解的和实际别人要表达的是不是同一个意思。
有时候“想当然”会成为一种习惯。这边有一个警告“我们常常想当然地以为很多词的意思都是显而易见的 ”。若是下意识地去接受,那就少了质疑的过程,也就是问问题,问题可以引发思考。会去问:对方要表达的究竟是什么意思,我想要传递给对方的是什么,为什么对方会那样看问题,我是否能客观地去看待这样的问题。
当能保持理性的时候,思考就会很管用,凡事都会客观去看待,都知道要客观去看待,知道要质疑,知道凡事要自己去判断,而不只是去听信别人的,感情用事。“小心那些包含感情色彩的词语,它会让你的思维短路 ”。而当感性占了上风的时候,判断会直接通过情感直达,暂时对理性关闭,所有应该知道要如何做的完全敌不过情感的力量,思维是不是在这个时候短路了。
是不是有一种情况,有时我们宁愿相信自己所相信的,而不愿意相信实际所发生的。会可以回避理性,这是不是就是为什么说“真相总是残酷的”。相信我们所不愿意相信的真相,会让我们感觉不舒服,可是这样总是比自欺欺人要好吧。
自己表达的不是自己真实所思所想,这当中就会产生矛盾,无法保持一致,产生对抗,一旦如此,就必须用现有的能量去解决这样的矛盾对抗,产生内耗,不能集中在真正喜爱的事物上,这其实是很得不偿失的。
所以对人的判断也好,对事的判断也好,一旦判断,势必有自己的坚持。这其中需要有自己的坚守,有自己的准则。不过当理性的思考帮助不了的时候,感性的力量会帮助我们,这两种力量的存在,本身就是对自己最大的鼓励。善用之,能得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