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为了应对齐、宋、莒等邻邦相继发生重大内、外部变动,鲁国一方面尽快以有限代价化解与盟主晋国的嫌隙,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各种活动以调整与领邦关系。从基本方略上包括改善与郳、郯、杞等弱国关系,以求孤立莒、邾等宿敌。
1.鲁国调整与邻邦关系
当季孙从晋昭公葬礼返回的来年,对上一年(昭十六、前526)齐景公帅师长驱直入徐国心有余悸的淮夷诸邦纷纷开展外交活动,以拉近与诸姬的关系。于是小邾穆公和郯君在此背景下来“朝”于鲁:
……十七年春,小邾穆公来朝,公与之燕。季平子赋《采叔》,穆公赋《菁菁者莪》。昭子曰:“不有以国,其能久乎?”……(左传.昭公十七年)
此处叔孙婼评价小邾子“不有以国,其能久乎”的意思就是:如果他没有治国的才能,怎么能够在强邻环伺的情况下统治这么久还能生存下来呢?此则对小邾国君的优点公开称赞。
同一年,曾经直接参与齐景公伐徐之役以及“蒲隧之盟”的郯子也主动来与鲁国拉近关系,同样得到了礼遇,还留下了仲尼主动向其请教“少昊氏以鸟名官”的佳话。
对于曾在鲁昭公七年(前535)从鲁国无偿获得孟氏封邑的杞国,由于其与晋国的姻亲关系逐渐疏远,无力继续控制成邑。如前文分析,估计杞国在鲁昭公十七年至鲁昭公二十五年间的某一时刻主动将成邑交还鲁国,以避免被齐、鲁同时夹击的困境。当然作为回报,有可能鲁国同时将沂山东麓、沂水上游的一些原夏后氏领土交给杞国。
至此,鲁国陆续与一些弱邻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关系。
2.鲁、邾之间领土划分的遗留问题
齐、晋“平阴之役”的转年(襄十九、前554),出于对邾国长期追随齐国蚕食鲁国领土的惩戒,晋上卿荀偃等主持了将漷水以北领土全部划归鲁国的行动:
……十九年春,诸侯还自沂上,盟于督扬……执邾悼公,以其伐我故。遂次于泗上,疆我田。取邾田,自漷水归之于我……(左传.襄公十九年)
如图,红色曲线以北的“漷北之田”划归鲁国导致邾国古都绎、故滕等广大地区成为鲁国领地。在此相对固定的领土格局下,之后三十六年间鲁、邾两国都暂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武装冲突。
不过这一划分也留下了不少遗留问题,因为漷水自鲁南山区发源向西注入泗水,只能用于划分平原地区的领土,但山区领土则由于河流有诸多上游支流而不易划分。为了占据更多领土,鲁国在割占“漷北之田”的当年冬季农闲期间,以漷河上游自然向东延伸的大致位置构筑了山区要塞“武城”,实现了对漷水防线向东的延伸,并且暗示以这一连线大致作为鲁、邾两国势力范围的划分界限。
此外,昭公十一年(前531)也即“郠之役”的次年,鲁又派出大司寇仲孙貜与邾庄公盟于祲祥,其盟约内容也基本上追认上述势力范围的有效性。
上述努力显然埋伏下诸多未爆炸的定时炸弹,因为鲁南山区地形破碎、割裂,导致武城这一据点无法有效覆盖东线全部领土,而在武城以北的邾人故地仍有不少据点未在鲁国有效控制之下。“祲祥之盟”后两年,鲁国在“平丘之会”(昭十三、前529)上收到盟主晋国的严重打压,国内更是发生了“费之叛”。邾庄公似乎看到了削弱鲁国以恢复故土的希望,因此一方面开始蚕食周边包括鄅国在内的淮夷小邦(昭十八、前524),另一方面积极在鲁控制的武城周边甚至后方构筑据点,以作为未来乘机将其夺取的基地,此为制造“武城之变”埋下了伏笔。